位置提示:评论>>社会民生
空洞、花哨的《杜拉拉升职记》
2010-06-27 17:35  来源:上海商报 选择字号:   

 

    正是遮蔽了真实的职场生活和爱情的附庸性质,使得影片给人特别空洞的感觉。影片除了花哨场景吸引眼球外,与“职场圣经”主旨相距甚远。

    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上映以来,突破了亿元票房,徐静蕾随之成为“亿元导演俱乐部”的新成员。与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上恶评如潮,对此,一直嘴硬的徐静蕾在实现经济目的后,承认主要人物“内心肤浅,不够有深度”。

    看完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太空洞。空洞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该片完全偏离升职主题,名为杜拉拉升职记,实为杜拉拉三角恋,杜拉拉的升职经历几乎没有表现;第二,主人公的“浪漫爱情”空洞乏味,通篇就是一堆花哨俗套的场景和俗套的人物、故事。对于这部电影,徐静蕾自称初衷是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够高高兴兴,觉得生活有希望”,漂亮和好看是她对电影的唯一要求。徐静蕾的初衷,在这部空洞、浮夸、矫饰的影片面世后,自然显得好笑,但她的说法无意中暴露了职场电影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关系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影片如此空洞,而且这种空洞编创者都不自觉?

    《杜拉拉升职记》原是一部十分畅销的职场小说,小说通过“职场达人”现身说法的叙述策略和商业策略,向众多职场“菜鸟”兜售“成功秘诀”,戏剧性地解决种种职场难题,成功地制造“成功”幻像,让这部小说成为“职场圣经”。这部小说的广泛传播为影片票房打下了基础。但如前所述,影片在改编的过程中,基本上剔除了杜拉拉的职场奋斗过程,而加大了爱情戏的比重。这是影片空洞的一个方面。

    所以如此,实际上是因为职场中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生存法则并不能让影片“漂亮好看”;如果要美化职场生活、淡化职场生存竞争的残酷性,那么最便捷的办法就是不去直接表现它,而用其他的东西来遮掩,影片找到的遮掩物是浪漫爱情。但是,浪漫爱情终究还是镶嵌在职场生活的框架中,这个框架势必制约着对浪漫爱情的表现。

    的确,影片中杜拉拉与王伟的浪漫爱情,是在DB公司为职员“合理解压”而组织的旅游度假中发生的。合理解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部分,而浪漫爱情又是合理解压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爱情并没有独立的意义,它只是职场工作的附属品和解压器,排在非常次要的地位。

    因此,影片中主人公先上床解压,然后再谈恋爱。对于爱情的次要地位,影片无意中也予以强调。当杜拉拉被公司任命为王伟的秘书,而杜拉拉觉得难以协调工作关系和爱情关系时,王伟庄严地宣告:“我对你不会有一点优待,你不合格我照样把你炒掉!”这种对工作伦理绝对优先性、爱情关系次要性的强调,说明王伟是公司制度的人格化。王伟是DB公司职员的典范,影片对他的魅力的浮夸是为DB公司做的最夸张的广告。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使像王伟这样的典范还是不行。因为不在于是否把恋爱放在次要地位,而在于DB公司根本就不允许职员之间恋爱,如有违犯,必须辞掉一个。这样的规定说明,在DB公司看来,任何亲密的私人关系都有可能妨碍工作关系,DB公司不需要有感情的人,只需要工作的机器。面对这样的规定,影片并没有意识去深究其专制性和反人性的根源,主人公对DB公司制度的恭顺和臣服,令其浪漫爱情不具备丝毫的反抗意义,而只能是一堆空洞乏味的俗套。

    正是遮蔽了真实的职场生活和爱情的附庸性质,使得影片给人特别空洞的感觉。既然影片对职场和爱情没有什么真正的表现,那么只好用泰国度假、豪华年会、赤裸性爱、时装新潮等花哨场景来补充,而这也正好为植入大量软性广告提供了方便。如此,影片也就实现了所谓的“光鲜亮丽”、“漂亮好看”。但问题是,为什么编导对于影片的这种空洞毫无自觉呢?徐静蕾的一句话道破了机密:“我就是要把北京拍得像纽约一样好看”。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中心主义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它成为该片编导的无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一点也不空洞,影片中对美国DB公司的夸耀和对DB公司制度的臣服,正是最为丰厚的内容。这部影片给DB公司做了最好的广告,但美国中心主义的无意识使精于收入核算的导演忘记了收取广告费用,这多少有些可惜。

 

责任编辑: 宋立军
相关新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