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提示:评论>>社会民生
财政收支透明度,为何考出超低分?
2010-06-28 17:35  来源:羊城晚报 选择字号:   

 

    此前已经有不少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要求相关机构公开相关财政收支状况,可是,其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公开财政收支没有硬性的制度性要求。虽然政务公开也高喊了很多年,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务公开条例,可是,这些条例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运转,其存在的价值多是以地方条例应对上级要求

    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完成的2010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显示,以100分为满分计,我国省级部门机关财政收支透明度的平均成绩只有3.21分,不足5分,信息透明度情况整体滞后(《羊城晚报》6月16日)。在排除调研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调研方式的合理性等问题之外,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甚理想的“成绩”?

    财政收支的公开化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一大共识。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形式要求相关机构公开相关财政收支状况,可是,其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公开财政收支没有硬性的制度性要求。虽然政务公开也高喊了很多年,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务公开条例,可是,这些条例基本上没有像样的运转,其存在的价值多是以地方条例应对上级要求。

    到目前为止,除个别地方政府部门外,公开财政收支似乎是行政机关的一大禁忌。虽然各界都期待政府能够如实公开财政收支,可是,行政官员们却不会如此做想。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公开财政收支?公开财政收支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公开财政收支,我会因此付出何种代价?在没有形成普遍性的制度之前,公开财政收支无异于政府自讨苦吃。只要有一个地方政府公开了收支,媒体一炒作,也就等于给其他地方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可是,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第一个吃螃蟹者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即使是那些没有什么猫腻的地方财政,其理性选择也是,不公开总好过公开,至少不会因此开罪同僚。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机构都在从事财政公开的调研工作,试图揭开财政收支的真实面纱,然而,这些努力往往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些调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失败的调研。上海财大的这次调研就是典型。在341个受调查的部门中,只有109个部门给予了正式答复,而最终又只有18个部门主动公开了部分信息。而就公布部门的信息数来说,最多的是福建省,公布了11个部门中的3个。有17个省压根就没有提供任何信息。由此可见,行政机关对于学术界热切期盼的财政公开并没有太大热情,有些甚至完全漠然处之。易言之,由学界来推动公开财政收支面临着相当的阻力,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财政收支普遍不公开的情形之下,即使学术界通过媒体向社会发表相关的调研信息,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制约。

    这些情形,虽然让人失望。但,财政公开是推进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的必经之旅。“公开是净化政治的因素之一……遏制一切恶劣政治行为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当众曝光……”因而,我们坚信,只要有人推动,民主进程便可点滴进步,只要舆论监督机制不松懈,社会倒逼机制日渐形成,终将可以改变某些官员的价值观念,让政务公开条例真正落实,让财政收支早日见光。

               

 

责任编辑: 宋立军
相关新闻: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