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绩冲动”有合理出口
河北新闻网
2010-07-22 09:08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建新城:西有康巴什,东有京津新城;争故里:实有朱熹,虚有美猴王;搞建设:前有毁千年粮仓,后有“山寨”鸟巢文化馆……地方政府规划主导之下的这林林总总,浪费、短视的指责之后,总有“政绩冲动”之讥。

    政绩本非贬义词。“政绩虽殊道且同,无辞买石纪前功”,作为施政的成绩,政绩历来为人称道。在党的十七大上,“树立正确政绩观”也被写进党章。

    实际上,追求政绩,是领导干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作为公权力行使者,领导干部有公务身份。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也有个人身份,有着个人利益和发展诉求。良好的政绩,既是领导干部公务职责所系,也来源于个人发展的欲望。可以说,政绩具有双重属性。

    这种双重属性,使得政绩诉求成为一种强烈的“冲动”,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落点”,缺少合理的“出口”,就容易跟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破坏环境、危及安全的工程、项目联系在一起,造成种种备受争议的“政绩工程”。

    大拆大建,大改大修,物理上的对比,无疑能给人强烈印象。见效快,效果好,惠及人群广泛的同时,也积累下大量生产值。一些真正惠及民生的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受益人群也有限,反而成了“隐形政绩”。更何况,在仕途升迁、人事任免中,这些有限的人群,也不一定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政绩的衡量、判断与评估,需要成本,也需要智慧。如果把施政看成一场考试,政绩就是答案。设好选项、打钩打叉的“客观题”,能省却计分判卷的麻烦,已经成为“标准化考试”的首选。同样,在政绩的答卷上,“工程”就是这样一种客观题。至于群众感受、长远利益、民生疾苦,答起来辛苦,判起来也费劲,不仅考生心存畏惧,考官也往往望而却步。

    所以,“工程”就披上一举多得的外衣,成为政绩冲动的“泄洪口”。不管这样的“工程”是不是当地最需要的,但至少是个人发展与地方发展最相契合的,是追求政绩时“性价比”最高的。甚至打出公共利益的牌子,牺牲掉少数困难群体的权益。

    “政绩冲动”要有合理出口,改变考核的导向与方法是关键。从对政绩的科学认定入手,才能更好地引导追求政绩的冲动,用到合理的地方。从中央一系列文件搭建起的考核评价机制,到各地干部上电视述职、群众参与打分等完善考核制度的探索,考核“指挥棒”也正在为政绩冲动找到更多“落点”。

    与自上而下的考核一样,从下往上、自后而前的反馈机制,同样能形成政绩的合理出口。不管是人大、政协等作为反映民意的正式渠道,还是媒体、网络的民意表达,都是对工作成绩、执政能力的合理反馈。及时、真实的反馈,可以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结合起个人与职业发展的冲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去后的政声、闲谈中的民意,需要有人听取。

    西班牙精神科学家萨尔瓦多蒙塔万方认为:冲动是生命的特性,是人类得以发展的根源。个人追求政绩、追求发展的冲动也一样。但如果这种冲动用错地方,则成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通过制度安排,进行科学引导,把个人的利益与公众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政绩冲动”有了合理的出口,或许能成为干事创业和个人发展的“双重动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