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仪式是对生命尊严的制度化关注
河北新闻网
2010-08-16 09: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舟曲泥石流已致1239人遇难,505人失踪。昨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新京报》8月15日)

    国旗为公民而降,哀悼日为普罗大众而设。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这是继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今年4月玉树地震后,国旗第三度为普通国民而降。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在严肃的仪式中,我们看到了对生命价值认识的提升,更看到了呵护生命尊严正在成为社会的常态。

    重视和张扬生命的价值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课题,也是社会一分子应牢牢把持的理念。舟曲泥石流已致1239人遇难,505人失踪,生命的毁灭,不仅显现了生命的有限性,更昭示了生命的脆弱。生命如此短暂,命运如此奇诡,那么,该如何看待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正如美国著名的悲伤与治疗专家爱娃女士所认为的那样:死亡威胁我们的存在,威胁我们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它激发我们去质问生命的特定本质和意义。在此基点上,哀悼仪式成为了社会的共同选择。

    舟曲泥石流以生命毁灭的终极性事件,教育国民要珍惜生命,要善待生命,不仅是自我的生命,还包括他人的生命。因为,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只有众多个体生命汇合成为一个生命整体,才能凝聚成为强大的生命力量。可喜的是,这样的理念在救灾工作中得到了显现。

    肃穆的仪式感,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人文关怀的旗帜应继续得到张扬。人文关怀是现代政府应有的执政理念,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生命关怀。我们知道,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领导人“要不惜代价先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的话语,传递着人文关怀,温暖着社会。而在舟曲泥石流的救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逻辑选择,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看到了对生者的关爱,也看到了对遇难同胞生命的敬重。举国哀悼是对生命敬重和公民尊严的最好表达方式。

    我们必须把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真谛,如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韧性、生命的勇气、生命的伦理以及生死之情、感恩之心、亲情与友情、大爱与无私、感同身受等,揭示出来并延续下去,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内化为前行的坚实基础。当全国范围内娱乐活动停止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得到张扬,而公民中的自发行为表达的力量,成为了我们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前进的力量源泉。

    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告诉我们,只有当生命的反省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不仅是个体的自觉,更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自觉,这种力量才能顺利转化为现实力量。

    人类诞生以来,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各种灾难,但我们过去不会,现在更不会在灾难的煎熬中屈服,我们必须前进。正如哲人所说:“没有哪一次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逝者以其消失了的生命拯救了生者鲜活的生命,再给我们上生命课,让无数的生者有力地成长。这是举国哀悼舟曲遇难者的社会寓意所在。

    国旗第三度为普通国民而降,让我们看到了呵护生命尊严的常态化进步,而哀悼仪式则是对生命尊严的制度化关注。这本身就蕴涵着整个社会所期待的理想:无论高低贵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都是第一位的;制度化关注生命价值和尊严应成为社会的常态。(河南信阳 朱四倍)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