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之后
河北新闻网
2010-08-20 10:35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刘雪伟
【字号

本站搜索

    中国这个“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保持着异常的悬殊,保持着经济上的高度依赖。而这正是我们戴上了“世界第二”的帽子之后,为何仍然感受不到特别自信和乐观的原因。

    8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GDP数据,成为划分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分水岭。虽然日本在今年上半年的总体GDP仍然高于中国,但就第二季度来看,中国已经首次实现了对日本的GDP超越。由于中国的增速远高于日本,201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已毫无悬念。这也是日本在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之后,首次让出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

    在此前的5年时间里,中国的GDP一路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尽管国内舆论对“世界第二”的桂冠保持了普遍的低调和谨慎,这反映了中国日渐成熟的国民心态,但是,从国际政治意义上,我们也不必过于低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意义,它毕竟仍然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动员经济资源的潜在能力,并必然会因此而牵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的微妙变化。

    然而,真正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中国能否在经济实力上不断逼近美国,并最终实现超越?目前,从经济发展的质量上看,中国这个“世界第二”与“世界第一”保持着异常的悬殊,具体体现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对“世界第一”保持着经济上的高度依赖,这种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与可持续性,中国一路奔腾的高速增长并非没有中道夭折的可能。而这正是我们戴上了“世界第二”的帽子之后,为何仍然感受不到特别自信和乐观的原因。

    过去30年,中国在总体上采取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充分发挥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大力推动对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1994年中国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全面并轨,人民币一次贬值52%,意味着这种模式的开始;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种模式再次得到强化,并在近几年有步入极端的趋势。中国走上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并非完全是经济逻辑的必然性,它更是国家战略选择的结果。此外,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残余影响,中国的国内市场存在天然的制度性缺陷,这使得依靠国际市场特别是运行良好的美国市场,来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迅速蔓延开来。

    30年来,这种依赖式的发展模式不断累积了巨大的脆弱性。如今,中国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2008年的金融危机本来发生在美国,但是中国却感受到其巨大负面影响,异常积极地采取了经济刺激措施。中国虽然成功搭上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班列车,但正是全球化带来的即时好处,让中国忽略了更加具有长远意义的国内市场的开发,以及提升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的紧迫性。而且,巨额出口所累积起来的财富大量被集中在政府手中,民间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远远滞后于国家财富的积累速度,内需的长期羸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

    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已经高达60%以上,GDP的创造高度取决于国际市场,其中对美国的市场依赖度就已经超过10%。中国对美国更加重要的依赖关系发生在货币领域。在过去30年时间里,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追随美元”,对外贸易80%以上的份额是使用美元结算、外汇储备70%以上使用美元资产。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必须高度依赖于美元的稳定,而美国则可以操纵美元币值轻易“洗掠”中国财富。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之后,技术含量更高的国际较量也随即拉开序幕,显然,作为“世界第一”的美国将不会继续容忍中国搭乘“便车”。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第二”的桂冠也意味着中国昔日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一个难以为继的转折点。

    作者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