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绑尸绳缚锁住了多少根软肋
河北新闻网
2010-08-24 09:3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估计谁都不会料到,这张曾引爆舆论的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时隔大半年后能再次灼痛公众神经。江山不幸诗家幸,获奖无数的《挟尸要价》最近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新闻大奖”和“新闻造假”两个漩涡中,翻转沉浮,牵动无数人视线。

    原定于23日公布的《挟尸要价》调查结果,也面临推迟。“金镜头”组委会宣布,基于情况的复杂性,截止目前为止,调查资料还在核实整理中。(8月23日中新社)“复杂”之处,估计不在于照片鉴伪、事实还原等层面,而在于这些技术性工作之外的某些现实压力——这或许正如这次旧闻新炒的动机一样玄妙。

    这一点,还可以从照片作者张轶,几个月来的遭遇得到侧面印证:刚毕业进入《江汉商报》的张轶,因为“不想因违反报社制度和‘破坏荆州人民大营救的壮举’而失去工作,再加上个人安全问题的考虑”,所以用笔名在《华商报》发表照片,即使屡屡获奖,也不敢署真名。对于他的窘境,相信多数媒体从业者都能深刻体味。而这显然是比照片细节更值得重视的制度性、社会性的丑陋与不堪。

    只要不过分纠缠于一些难以考证的细枝末节,对于《挟尸要价》我们还是能达成某些普遍共识的:比如,不管图片说明是否完全与当时场景吻合,当时打捞人员是否正“挟尸要价”,至少“捞尸要价”不仅是事实,而且是当地一个存在多年的产业。

    至于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的质疑,也只是说当时是“牵尸靠岸”,而非“挟尸要价”,当然快门按下的任一瞬间,与这种笼统性的事件描述相比,当然会有所出入。不过据此显然不足以否定整个事实的判定,也就是说“挟尸要价”并非假新闻,照片图说存在的瑕疵,只是误导舆论将炮火主要对准了船头的“白衣老者”王守海。

    遭千夫所指的王守海其实只是受雇于专业打捞公司的一线操作人员,不具谈价权,隐身幕后的老板是一个叫陈波的人。而陈波也只不过是当地大大小小打捞公司中的一员,直指人性幽暗和道德丑陋的整个“挟尸要价”的商业环境,或许才是最该被谴责的。

    从这个角度说,《挟尸要价》是一张无可争议的极具新闻价值的照片。它定格的这个令人心痛的瞬间,让我们一直不忍直视的那些社会和道德的不堪死角,无所遁形。被赤裸裸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所以才会引起这一波波的舆论浪潮。直面丑陋,正视真相,哪怕残忍得让你不忍睁眼。缚绑着尸体的绳索,其实也无形中捆绑着人心,并且在渐渐收缩箍紧,勒得人直欲窒息。

    此次,《挟尸要价》最让人愤懑之处,在于被拿来充当交易道具的,竟是见义勇为牺牲的英雄躯体。陈波事后称不知落水的是救人英雄,言外之意是他若知道不会搞得这么过火,以致引起公愤。但是普通不幸溺水者就该遭到这样的待遇吗?小学六年级时,我们班主任的孙子不幸溺亡,我至今记得那种家人哭天抢地的无限悲情,以及附近劳作的青壮年二话不说下水捞人的感人一幕。生命无价,生命尊严不容商业玷污,但是当地政府退出这一领域已20多年。在商言商,你难以想象一个几十年以捞尸为业的人,会对打捞落水者产生职业习惯以外的其他情愫。

    所以,如果当地这次质疑《挟尸要价》是因怕这玷污荆州形象,那么最该着手的是以政府公共责任来涤荡“无政府湖面”上的血酬规则。只有政府介入,或才能终结以人的身体作为交易工具的冷血江湖。否则,人性和道德的力量难以抵御商业的异化。

    当然要彻底解下束缚我们社会软肋的绳索,还生命以尊严,不光是打捞江湖需要治理,那些以身体维权的悲情叙事,那些在殡葬业的黑色暴利和经济适用墓前犹疑徘徊的无奈身影,那些无钱缴费而遭遇“见死不救”的挟病要价……凡此种种,都是“挟X要价”的变异毒株,都是社会道德或公共服务的软肋,都需要彻底整治。(成都 李晓亮)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