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收礼事小,失节事大
河北新闻网
2010-09-09 10: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教师节又要到来。有评论者针对近来媒体对教师收礼的报道有感而发:“别把教师节变成‘批判节’”。(见9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这位评论者非常宽容大度,他说,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其实有太多送礼与收礼属于正常的礼尚往来。比如,教师节学生给老师送张贺卡算不算送礼?送束鲜花呢?春节,学生去老师家拜年带点礼物,是不是正常的礼节?再比如,学生家长参加教师婚礼时要送礼,而当学生家里有什么喜事时,老师也会来还礼,这算不算不正之风?家长给老师送礼,有些是功利性的,甚至有变相索礼、被迫送礼的,但也有很多是正常的人情交往,不宜一概而论,更不应夸大其词、以偏概全。

    正常的礼尚往来和发自内心的酬谢,无论如何煽情,也不会引来对教师收礼的非议和“批判”。问题是,就像世风日下一样,给教师送礼以求对自己孩子网开一面或者高看一眼,这已经成为家长心照不宣的共识。尤其在中小学和幼儿园,面对动辄七八十人的班级,教师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于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吃偏食”心态开始在家长那里泛滥,总觉得如果给教师些好处,自己的孩子就会占便宜,起码不至于吃亏。这是典型的国人为人处世劣根性的表现。你送了我也送,争先恐后,却又不谋而合。家境殷实的送得多,家境一般的送得少,要说不图回报,没几个人能信。

    从教师本人角度看送礼,情况也不简单。应当说,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是主流,是大多数,他们不会因为有孩子家长不送礼就对孩子“另眼相待”。但是,即便具备良好师德,如果工作在一个比较糟糕的学校里面,比如校长眼里只有局长而对教师冷暖不闻不问;比如教师晋职是凭着拉关系、送东西等潜规则说了算;比如教师之间也是攀比收入高低谁的外快多……在这样的校风之下,教师对于收礼自然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而且从“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的惰性来看,要想对学生一视同仁,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教师收礼虽然不一而足,但是如果丧失了师德底线,沦为礼物的奴隶,那在学生心灵中造成的影响和伤害,就不仅仅是一个“批判”所能解恨的了。

    要是在多年以前,师生以礼相待、礼尚往来,往往是佳话相传,口碑相连。而今,师恩依然重于泰山,依然有礼尚往来,只不过在一些地方一个节点送礼与收礼有求必应“产生了市场”,于是收礼的教师成为众矢之的。几乎可以断定,在那些教育资源紧张、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育风气脏乱差的地方,送礼之风最盛,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是,连成千上万的择校费还送不进去的学校,家长岂有不凭借送礼以求得孩子“被提问”、“被三好学生”、“被小红花”的?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既然选择了做教师,面对蜂拥而至的家长之礼,也不必惶恐逃避,这是当下城市化的一种产物,也是教育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一种表现,坦然面对是最好选择,千万不能成为礼物的奴隶,毕竟从师德层面,应当谨记收礼事小失节事大,并为之不懈努力,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调侃甚至调戏这来之不易的七个金字。

   (郑州 朱永杰)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