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谢师礼"莫成又一"牛皮癣"
河北新闻网
2010-09-11 09:39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第26个教师节,也许注定要掀起一场关于“今年过节收不收礼”的大讨论。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对教师节送礼情况的一项调查结果。几组数字有些触目惊心:受访的教师居然100%收过礼;6成家长承认曾经给老师送过礼;家长们送礼首选各类购物卡,此外,手表、手机、化妆品甚至出国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礼品选择。

  原来,利用教师节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之情,早已不是一次探访、一枝鲜花与一张卡片就够的,按照上述礼品清单陈列,它的“行情”至少已在数百至上千元,更不要提有钱而格外大方的少数家长送老师出国游、送汽车之类的大手笔。“谢师礼”被推向了地道而赤裸的贿赂行为。

  原本上不得台面、个人化、隐秘化的给教师送礼,赫然成了网络和现实中家长们公开讨论交流的话题,“你送过礼了吗”“送什么”,成家长之间的教师节问候语。最大的恶果也许在于,让送礼越来越成为流行风习,“谢师礼”价格继续水涨船高。6成家长送过礼,余下的4成如何能不感觉到压力?跟风、攀比心态下,“行情”看涨也是自然。如果不及时加大约束、监督力度,教师节沦为庸俗的“送礼节”并非没有可能的。

  有趣的是,根据媒体公布的调查,与6成家长曾送礼的比例重叠,也有超过6成家长支持采取措施,规范送礼行为。显然,有不少家长在一边绞尽脑汁奉上越来越贵重、出跳礼品的的同时,另一边心里却是不情不愿地在盼望着从别人做起,革除这样一股送礼歪风。

  上海七宝中学等10所全国中小学校,在今年教师节前发出倡议书,呼吁学校、老师加强师德建设和自律。倡议书上了教育部网页,很像是对教师节送礼调查的一种回应——虽然教育部发言人解释说,此事纯粹是基层学校自发的民间行为,而非官方意见或规定。倡议书中提及志存高远、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等要求,确乎是“扬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最为基本和关键的几方面内容,但此刻媒体和百姓的关注点更在于“收礼”一项。

  参照对于有偿家教现象的治理情况会发现,尽管我们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又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为人师表”等教师道德理念的灌输和各种“打击”运动,“有偿家教”却一直顽强如“牛皮癣”。只因为它的存在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职业,教师群体自有其生存压力与发展要求,对他们的道德要求与约束,不可能脱离整个现实社会的环境土壤。

  比起“有偿家教”,送礼更多破坏了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原有的信任感与合作模式,却因为更分散、隐密、边界不清晰而难于监督治理,更需要借助于职业道德宣传和舆论的力量,才有可能根治。

  一次讨论、一纸倡议,只是改变的开始。既然它已成了一种“现象”和话题,被公开晾晒在9月的阳光下,在公众眼里,如何拔除毒瘤乱象,引导“谢师礼”向着健康、愉悦而“淡如水”的方向前进,已到了值得大力研究、努力疗治的时候。

  这,也许正是第26个教师节的意义。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