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警示何以成了面目可疑的“银翘片”?
河北新闻网
2010-09-21 10: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俗话说,久病成医,意思是资深病患在药缸里泡久了,多少都会略通医理。至少简单的磕碰刮蹭、头疼脑热等小病消灾,不需要动辄去医院。翻翻自家医药箱或急救箱,就摆平了。

    比如,泡包板蓝根、服点银翘片,治点小的风寒感冒,都被认为是妇孺皆知的基本常识,一般不会出错。但是看了药监局的一则安全警示,没准你又会有些新的感触:国家药监局19日通报称中西药复方制剂维C银翘片存在安全问题,其成分或导致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不良反应,建议不要长期使用。通报称6年内共报告1885例不良反应病例。(9月20日新华网)

    从舆论反馈看,这则应该完全出于善意的安全警示,传达的信息在民间语境中,却呈现出了尴尬而复杂的一面。似乎不少网民对这则警示并不领情,比如有观点认为,这个警示不但有些小题大做,而且可能背后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有人联想到了去年的王老吉“夏枯草事件”。当时有媒体报道,浙江杭州市有消费者因饮用王老吉凉茶后出现胃溃疡,王老吉陷入“添加门”。后来“添加门”获正名后,相关部门表示长期饮用夏枯草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不过最好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天气选择饮用。也就是说因人而异,最好您还有点中医药底蕴,知道什么时候喝凉茶。

    现在的银翘片安全警示事件中,也不乏此类观点。所谓“是药三分毒”,服药也要因人而异,谨遵医嘱,这自然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对于银翘片成分可能导致的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不良反应,也被部分网友认为是像青霉素可能引发过敏一样的正常的生理体质差异。至于建议不长期使用,则被他们认为是“正确的废话”,因为没人会没事瞎吃药。

    更激进的观点甚至敏感地联系到“阴谋论”,认为之所以单单发布对银翘片的安全警示通报,没准是因为有同类高档药企,嫉妒它因为价格低廉而长期占据的巨大市场份额,是有人背后“捣鬼”。这种论调听起来有些神经过敏,无端推测,其实也暗含着深深无奈和焦虑。或许在警示发布前,并非无人知道银翘片等药可能也会有一定副作用,但它仍能牢牢占据市场,正在于其售价很能体现民生优势,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首选。

    服务民生的权威公共安全示警,没能得到公众的一致赞誉,乃至招来某些看似“诛心”的非议,难道不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深思吗?“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焦虑不解,那么这种非理性的出于某种惯性的质疑之声,或许就难以彻底绝迹。

    再者,药监局的安全警示发布后,不但没能全面讨好,其处境反而也像此次陷入舆论漩涡的银翘片一样,变得面目可疑,也折射出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相关公共服务长期缺席的软肋。从这个角度讲,安全警示变成可疑的“银翘片”,说明了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多少也有些感冒,也需要早点服用“银翘片”之类的感冒药。

    但是,治这种公共服务的“感冒症状”,一定不能使用关起门来在家自行熬板蓝根驱寒式的土办法,而应是置于公共视野下,在严格遵从公共舆论监督这个“药剂师”医嘱的条件下进行祛除毒素、还原正义的科学疗法。

    药方其实不难开:比如舆论虽然对此次警示通报有些个别不理性的过激反应,但这并不表明民意故意刁难药监局,而只是因为此类服务民生的公共信息披露太少太偶然,民意一时有些不适应才会有些不当的应激反应。公共职能部门不应太过介怀,而应将此类信息服务导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语境,让民众都能适应被公共责任呵护的感觉,那时就不会有人怀疑此类警示通报有无猫腻了,因为一切都是公开透明程序化的。你想胡乱指责,都没人会信!

   (成都 李晓亮)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