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君:“人均慈善”的舆论误导功用
河北新闻网
2010-11-03 15: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民政部日前发布的《慈善蓝皮书》指出,去年我国社会捐赠量达332亿元,增长3.5%,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则为2.2%。但在中美英、巴西和印度五个国家中,捐赠占GDP的比重中国最低,目前中国人均捐款仅为25元。(11月3日《新京报》) 

  中国慈善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若以“人均慈善”进行表述的话,便容易转移公众的视线,直至掩盖了慈善问题的本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即我们的慈善不管以怎样的增速成长,只要被除以13亿这样的超级分母,也都将变得微乎其微了。同样,面对那些人均面积严重超标的豪华办公楼,以及凝聚着诸多腐败因子的形象工程,只要以13亿“人均”一下,就非但没了问题,说不定也一样会得出“中国最低”的另类结论来。

  那么,我们的慈善落后于世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首先,慈善机构成长土壤严重板结,导致各类慈善基金会无法自然生长,比如前些时“壹基金”遭遇的生存尴尬。以美国为例,其2009年各类基金会达到了75595个,美国基金会资产2009年达5834亿美元,支出429亿美元,而中国只有1800个,资产规模更是惨不忍“比”。其次,中国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社会慈善机构,同样消减了公众参与慈善的信心或积极性。再者,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出于自身政绩因素,常常利用权力等有形之手对慈善搞行政干预,使得“被慈善”的现象屡出不穷,也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育。据此,“人均慈善”水平再低,板子也不应打在公众的屁股之上。

  的确,若立足“人均慈善”视角,得出民政部官员关于“当前我国还缺乏清晰明确的现代慈善思想,社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路径,还没有形成共识,慈善事业还没有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另类结论,是再自然不过了,可问题是导致中国“人均慈善”尴尬的原因在上不在下,至少不全在下。

  因而,“人均”概念作为“慈善差距观”之内涵,早已普及人心,故民政部借“人均”概念把慈善落后的原因归集为“社会大众”,显然有些失当。

  (河南 周士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