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骝山:不祛除特权,公车改革只能蹒跚而行
河北新闻网
2010-12-09 11:1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16年来仍旧没有像样头绪,寸步难行。购买时超编超标配置,使用时公车私用,维修保养费用更是高得离奇,公车在吞噬着公众的利益。(12月4日 人民网)

    伴随着公车腐败的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相应举措已陆续出台不少,比如2003年前后各地纷纷推出的“卖公车、发补贴”等,但在与现实接轨后,就每每变形走味,演化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矫情戏码,从而沦为笑谈,变相助推着公众的愤怒情绪。症结何在呢?笔者以为,不是智慧不够,而是诚意不足,以及未触及根本造成的动力匮乏。这种游离于公众监督视线之外的“自我治理”式改革,最终只能沦为一地鸡毛,零散得让人懒得谈起。

    拿给领导颁发“车补”来说,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无非是节制一下“轮子公私兼用”的冲动,让领导用公车时从此“羞答答”起来;但换个角度来看,领导永远是特权附体的“隐形驾驶员”,是否有公务需要,他自己说了算;因此公车犹在,福利直接变现,车改就沦为了“赎买”;如此一来,当“存”而不“封”、死灰复燃的公车再度驶至跟前,领导“车辚辚,马萧萧,官人钱囊缠在腰”后,遂得以继续潇洒坐乘,一溜烟而去。又如近日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调研工作,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或全部取消。然而,不久发改委即回应称是个误解,似乎很不愿意遭媒体“逼宫”,而人为抬高公众对车改进度的期望值。

    至此,不难窥探出公车改革之难,至今尚停留于隔靴搔痒阶段。对此,笔者以为,操控者不能寄望于走改良之路,修修补补,敷衍塞责,更无需静候个别地方的首当其冲,再推而广之,而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技巧问题,而是一个全局层面上的政治问题,症在“特权”二字。因为就每个单位用车的具体情境来说,公车私用的肆虐,除了与中国官僚体制下“好面子,讲排场”“我不用,也便宜了他人”的竞逐恶习有关,更因车轮一“响”,附着在其上的经济利益,比如虚开的油费、维修费等均可以通过报销捋取其差价,且毫无愧色地美其名曰“领导工作需要”。换言之,时下所谓的“公车”,实则已成为一个损公肥私的巨大而合法的“转运站”,除非连根剔除特权在这一领域生长和养息的可能性,别无它法掐灭其威。据统计,社会上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就是一很好的证明。

    要使公车改革疾行、速效,一要正本清源,从思想认识上先树立“公车必须姓公”的至高理念,从高层官员开刀,杜绝官员配备专车和专门“抬轿人”,完全根据实际需要来统一调配使用公用车辆;二是要毫不迟疑地径行吸取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且仅限于执行公务”、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离任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等先进做法,而切莫以“国情不同”论来人为延宕时间,延缓改革;三是如温总理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务必做到公开透明、民主监督,使得公车的出出进进都置于群众雪亮的眼睛之下,其一旦暴露在婚嫁、接送官员孩子上学等环节,就会诉诸党纪国法的严惩。

    公车之弊,是民众之痛。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支出,现在已达惊人的200多万辆、年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还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的惊人“窟窿”。它如同一个巨大的毒瘤,吞噬着纳税人的辛苦上缴的税金,更损耗着国家的诚信资源,考验着执政党的施政、监管水平。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公车消费水平却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可见特权横行,几达无耻,不公不除,难言和谐。不剔除特权的公车改革只能蹒跚而行,年年失望年年望,一十六载何其久?!该动真格的了!

  (河北 马骝山)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