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玲:“先拍照后救人”呼唤道德呼唤信任
河北新闻网
2010-12-15 10: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在浙江宁波庆丰桥江东段,一骑自行车的老人,在非机动车道上不知为何,倒地不起。众多的过往行人,冷漠旁观、麻木、不为所动……而来宁波创业的老蒋,好心为老人拨打求救电话,随即守护在一旁,等待急救车的到来。而出于“谨慎”,老蒋在等候过程中,拍了照片,为的是“保护”自己。12月13日,不幸的消息传来——被救老人生命垂危!(12月14日《现代金报》)

    骑自行车的老人倒地不起,无疑需要及时救助。但是众多过往车辆、行人冷漠旁观,不为所动,导致老人生命垂危,令人痛心不已。尽管蒋先生没有亲自动手救护老人,但是与冷漠旁观相比,在没有证人的情况下,蒋先生打求救电话,守候现场,等待急救车,其行为也难能可贵。而蒋先生出于“谨慎”,在等候过程中拍照片自保,读罢这样的救人细节更令人难以释怀。救人不得不先留“心眼”防止敲诈,艰难的行善语境无疑值得反思。

    对此,有网友表示,做十次好事,一次被讹就完了。也有网友渴望人际关系回归真诚。还有不少网友支持蒋先生拍照以防被诬陷。事实上,蒋先生并非拍照自保第一人。今年9月4日,在江苏泰兴宣堡镇一个三岔路口,一辆货车撞翻一辆三轮车,一名老妇受伤倒地,开车途经此地的李先生在救人前就留了个“心眼”:先用自己的手机对现场拍照,以证明车祸与自己无关。

    是什么让人心如此冷漠,如此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笔者注意到,更多人又拿南京彭宇案作对比。甚至干脆把蒋先生拍照自保的原因归咎于彭宇案法官判案不公,造成的负面影响所致。在某种意义上讲,担心被诬陷实际上代表了大部分围观者的心态。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见义不为、各扫门前雪的人确实存在,但这种人毕竟不能代表社会的主流。更不等于大家都认同这种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应被提倡,还应受到谴责。看见老人倒地,你忍心不伸出援手吗?大家宁可冷漠围观,绝不出手相救,自己伤害他人的嫌疑似乎不存在了。但是人的道德良知又体现在哪里?

    应该承认,救助倒地老者确实比较麻烦,做好事还存在反被诬陷的可能。当今社会确有人恩将仇报、“倒打一耙”,讹诈好人,彭宇案确实让人感到费解。还有人悲观地认为,“彭宇案”一纸判决,让中国的道德水平倒退了30年。但是我们在反思如何避免好人被诬陷,鼓励公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同时,也不能因为有好人被诬陷,就忘记了自己的道德责任。对亟需救助的人不闻不问。面对老人倒地的现实,没有人主动施救,没有人拨打求救电话,伤者家属又该做何感想?他们以后又如何坦然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如果精神文明退步,道德灵魂家园荒芜,岂不可悲?

    虽然一个人的道德帮扶力量不足以走出彭宇案的阴影,也改变不了舆论取向。蒋先生救人拍照自保带有几分悲壮色彩。但是我们都有义务坚守道德底线,建设自己的灵魂家园。只有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要激活更多人的向善之心,还需思考如何搭建人际信任平台,人与人之间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化解“好心没好报”的现实尴尬。对此,除了道德舆论层面的呼吁以外,我觉得“行善有奖”的物质激励和“讹诈有罚”的法律惩处也值得考虑。

   (武汉 刘凯玲)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