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学生冷漠不是道德的退化?
河北新闻网
2010-12-17 09:27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12月12日,18名复旦等校学生在安徽黄山风景区探险时迷路,24岁民警张宁海为救他们不幸坠崖牺牲。事后,复旦学生非但不反思与感恩,还在论坛大谈面对媒体如何公关、登山社谁来掌权,以及冷漠的“(民警)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12月16日《新快报》)

    人性与无道德的歧异,就在于对生命的敬畏心、对悲剧的痛感的有无。在“黄山事件”中,英雄警察的尽忠职守与复旦学生的冷漠两相映照,彰显出了人本意识与良心萎缩之间的可怕落差,也标记着他们各自的荣辱。

    对生命的猝然逝去,心怀悲悯本是人之常情;而当牺牲裹着为人奉献的热血时,悲戚与感动交集,难免会成为你我共同的缅怀表情,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

    民警张宁海的英年早逝,筑起人性的丰碑,也激起了人们的彻骨之痛。 18位为求冒险刺激、贸然入禁区的学生,理应愈加悲恸和感佩。

    不幸的是,英雄长逝与被救学生的生死关联,竟换不来痛感。没有悼念、大谈公关、惦记着权力争夺等事后表现,只见冷漠不见人性。而“民警就该为纳税人服务”的冷语,对民警“身体素质”的嘲弄,更是冷血至极:通过“公权力与纳税人”的身份转换,民警的死成了轻飘飘的“应有的服务”,而他们的过失,也在“警察责任论”下漂白得干干净净。

    乍听之下,学生们的心安理得似乎情有可原——救公民于难,确实是公权的责任所系;若是见死不救,难逃怠职之嫌。至于警察遇难,则是权力救济中的意外之灾,不能将全然怪罪于冒险的学生。

    但堂而皇之的“警察责任论”,却是对人性的伤残:在“概念转换”下,民警的生命重量轻如鸿毛,死不足惜;救人也成了无血无肉的“应付指令”,淡去了人本主义关怀……公权救济俨然是“一手拿钱,一手救命”的交易,而施恩与感恩的情感线,被“救与被救”的权责关系一刀剪断。

    “救人是警察职责”的常识,从来都与“滴水恩,涌泉报”式感恩、敬畏生命的道德命题并行不悖。 18名学生固然不必为民警 “舍身救己”过度忏悔,但是,至少应对民警们心怀感激,对张宁海的死去而扼腕追思吧!再怎么说,民警之死都与自身的草率妄为休戚相关,让民警为“驴友”们的我行我素埋单,难道就不该心生愧疚?

    然而,被救学生仿佛事不关己,不仅没像常人那般追悼逝者,还嘲讽警察“身体素质”。如此冷漠,无疑是道德底线的沦落。连对逝者的尊敬都没有,何谈“结草衔环”的感恩情怀呢?纵使他们学识丰富,成绩优异,道德的败笔也注定让他们成为“人格上的矮子”。

    学生的冷漠,昭示着道德教化的挫败,社会道德氛围的薄弱。栋莫如德,“德才兼备”本应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可名牌大学生的道德退化,却跟当前教育“重分数而轻德育”的沉疴,人本价值在社会的坍塌撇不清干系。若是教育生产出的只是“得分机器”,而不是灵魂健全的人才,良知教育的“缺血”是否需要尽早补养呢?而重塑人们对生命价值的信仰,也不容忽视。

    没有人能原谅对生命的冷漠,社会温情的搭建,需要对耻感与良知的坚守。复旦几名学子的冷血,终究跳不出“道义的悖论”——警察救人天经地义,可漠视他人生命难道就是理所当然的?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