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汪红光:让“幸福感”不再是官口浮云

2011-02-22 10:20: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春天后,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新的社会发展规划纷纷亮相。“幸福感”“幸福指数”渐渐成为官员口头、媒体首页的热词,成为地方发展“十二五时期”新目标。(《人民日报》2011年2月22日)

    对于一辈子都在追求、渴望幸福的平民百姓来说,如此大张旗鼓高调呼唤“幸福”,对接“幸福”,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怕只怕“幸福”就像以往的商品房一样,忽忽悠悠之间,越吹越高,越吹越大,最后变成泡沫浮云无法落地吸纳地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题是盛赞闻先生“先做后说”“做了不说”的治学精神。治国如治学,今天的领导干部应多多向闻先生学习,为民服务“做了再说”,至少不能“说了不做”或者“只说不做”。

    比如,教育投入,政府每年都强调“切实保证财政投入年年增长”;法律规定“不得低于GDP总量的4%”;官员讲“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图景多么美好,民众感动落泪。事实呢?从1993年提出4%的目标至今,整整18年过去了,教育投入平均数仍然只在3.78%左右徘徊。

    再比如控制菜价,去年底国务院要求加强市场监管,让从事农产品运输车辆一律免除过路费。但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口头高喊给力,实际上只是到市场转转。一不为菜贩子想方设法排除后顾之忧;二不为民众做主,严控市场。搞几辆宣传车绕街一转,喊几句空口号;发几张传单,造造声势、演一演形象,对菜价非理性上涨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甚至还有不少地方自制规定,对农产品运输免除过路费的次数、条件百般刁难。正是这些阳奉阴违、阳奉不为的“浮云”作风助长了菜价的涨势,降低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日前,《人民日报》做了一次“影响幸福因素”的调查。参与调查的11519个网民中,有三成以上选择了“经济状况,生活质量”。还有三成选择了“权力规范,公共服务”。这个不出意料的结果说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是让民众获得“幸福感”的基础因素,依法行政,改善公共服务,是增加民众“幸福感”的重要条件。而这些基础、条件光靠嘴巴说说是没有用的,必须用一点雨一点湿的实际行动才行。

  (湖北 汪红光)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