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四倍:“史上最苛捐款”最尊重捐赠人
河北新闻网
2011-03-10 10: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企业家、慈善家曹德旺以“苛刻、抠门”的条件向西部五省捐款2亿元,因为曹德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这次捐款被称为“史上最苛刻捐款”,曹德旺甚至还聘请、组建了专业的监督委员会,对善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这也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广州日报》3月9日)

    “史上最苛刻捐款”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在笔者看来,原因无外乎是“苛刻的条件”和“对现行捐款体制的挑战”。而公众和舆论的追问成为我们的反思契机:它会成为今后公益捐款的标杆吗?管理费比例及不够透明的捐款使用披露机制,会因此而有所松动吗?

    其实,从曹德旺开出的条件来说,与国外相比,恰恰是人家的一些基本做法,从实质上来说,与其认为这是“史上最苛刻捐款”,不如说这是“最尊重捐赠人捐款”——公开和透明、公信力。

    面对“史上最苛刻捐款”,笔者想到了另一个慈善家——在《公益时报》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中,余彭年先生以捐赠7500万元位列排行榜第二。但是,他说,“我做好事,钱要真正交到百姓手里,才放心。”他不希望自己拿出的一百元钱,只有二三十元能送到百姓手里,剩下的都流到其他地方。在普通人看来不可想象的是,余彭年曾经追回已经捐赠的救护车。这种做法可以说与“史上最苛刻捐款”的逻辑如出一辙,并且都指向了慈善组织信息不透明与公信力低下的病灶。

    在公众对慈善事业越来越有参与热情的前提下,厘清隐藏“史上最苛刻捐款”背后的实质,在笔者看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正如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司原司长王振耀所说: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慈善机制落后于整个社会的慈善热情?”

    慈善事业在整合社会资源、援助物质资金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得以运行的有力保障,如果慈善组织失去了公信力,就会导致募捐环境的恶化,缺少募捐资金,从而使慈善组织无法运作,并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当一些捐款人士宁愿亲自把款项和物资送到受助者手中,也不愿意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助时,当有些人提出苛刻的捐赠条件时,究其深层原因可知:许多人不信任慈善组织,我国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

    一般来说,衡量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个标准,是看它的运作规范与否,善款的使用是否透明。慈善组织要想具有公信力,最关键的是其自身的作为,即慈善组织内部管理能力以及信守承诺的能力。一旦慈善组织出现失信行为,那么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将终止与其互动,信任关系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提高慈组织内部管理,完善自律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尊重捐赠人的必然选择。

    公益机构透明度低最有可能导致的问题是公众对慈善组织普遍信心不足,甚至是信任链条断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到慈善是最有效的分配方式,既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又不会对社会效率产生损害。因此,社会应理性看待“史上最苛刻捐款”背后的命题。有调查显示,49.1%的人确信监督捐款使用是捐款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在笔者看来,透明度高是公众对公益机构的第一要求就是捐款人权利的要求,做到透明也是对捐款人权利的尊重。那么,认识到“史上最苛刻捐款”的实质是“最尊重捐赠人捐款”就显得尤为重要,更要厘清其后的公信软肋。

   (河南 朱四倍)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