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农村孩子已经边缘化
河北新闻网
2011-03-12 11:58
来源:新民网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清华大学招办透露,今年通过清华自主招生

                      初审的考生中,约七成来自于大中城市

    3月7日,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称,“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一言激起千层浪,引来“砖头”无数。

    的确,乍一看,王委员的此番言论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是在割裂城乡联系,封堵农村孩子的上进之路,实在是太让人气愤、太让人想要拍砖了。按照以往的认知,农村孩子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是在“跃‘农’门”;农村里,特别是偏远贫困农村,家里为供一个孩子上大学,砸锅卖铁乃至卖血的事情,也不在少数。而这一切只是希望能够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为“城里人”。而现在,忽然有人告诉他们,不要上大学了,农村孩子就该留在村里――这样违背“常识”和人们的理想追求的言论,不被拍砖才怪。

    可是,“板砖”拍下去之后呢?有多少人仔细研读过报道,思索了言论背后的深意,以及其中触及到的深刻现实问题?通观王委员的言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其一,上大学的昂贵费用,往往让农村家庭不堪负荷,因学致贫的事情并不少见;其二,在当前城市中大学生就业难、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城市里的就业生活环境让农村孩子负担加剧;其三,农村孩子都涌向了城市,而广大的农村却缺乏人才,发展缓慢。可见,“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所触及的,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诸多现实,而不仅是农村孩子该不该上大学的问题。

    再往深了想,如果农村孩子真的响应王委员的“鼓励”不去上大学了,他们还能干什么?或者说,除了上大学,我们还能为他们提供别的选择吗?而那些上了大学的农村孩子,我们又凭什么让他们回到农村?我想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时至今日,上大学作为“鲤鱼跃‘农’门”跳板和找工作“敲门砖”的观念仍很普遍,即使是在城市里,孩子们要想找到好工作、实现更好就业,除了上大学也并无太多其他的选择。或许有人说,职业教育是改变观念、扩大就业的很好途径,但是,当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给考不上大学的人上的”,这种观念的改变并非朝夕之事。另外,虽然“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都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它的发展更需要国家加大力度去扶持。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务农还被不少人认为并非职业,这种观念亟需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仍然比较滞后,无法满足吸引人才。“三农”事业大有可为,农村建设前景广阔,但是,农村的发展、吸引人才,不应让“农村孩子不上大学”,而要不断加大农村的吸引力,提升从事农业的“含金量”,为青年人到广阔农村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创造有利条件。

    “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一句话里饱含了诸多深意,触及到多重现实问题。我们希望王委员在抛出尖锐观点之后,更能深入实际多加调研,提出更好更有力的提案建议,以解决现实问题;我们也希望,相关政府部门多思考这些“雷人”话语背后的深意,积极参与研讨,制定更多利于民生的好措施。在拍砖、辩论、争议之后,还应有参与、互动、落实,这才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才能符合“两会”的民主实质。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