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林阳:“散葬”廊坊忠魂入陵园,欣慰!
河北新闻网
2011-03-30 11: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3月26日,在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外澜城村埋葬的16位革命烈士以及在该镇送留口村埋葬的5位革命烈士,终于从村边的孤坟堆迁到了廊坊烈士陵园。这也是今年廊坊市实施革命烈士墓集中管理政策以来,第一批迁入廊坊烈士陵园的散葬烈士墓。(3月29日 《燕赵都市报》)

    廊坊市安次区东沽港镇的16名革命烈士有家啦,我们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英雄的尊重和对生命的赞扬。六十年前,他们浴血沙场,马革裹尸于青山白水之间,他们是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然而,被草草葬于异地他乡,无依无靠,英雄耀眼光环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寂寞与冰冷,更无法悬想,是否有过家人的祭拜,以及后人的瞻仰。荣者,衣锦还乡,荣华富贵;死者,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可以说在中国人眼中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信仰——回家。

    “爹妈都给起了名字的,咋就成了没名的孩子呢?”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望着茫茫的无名墓碑,痛苦得说出了这句话。是啊,都是有爹妈的孩子、有家的孩子,尤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际,生者为逝者扫墓,遥寄那份对已故者深深的缅怀,是人之常情。然而,战死异乡,无家可归,谁又为那些“散葬”异乡者寄去怀念与哀思?谁又来抚慰英雄心底那深深的乡愁?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个人生死早已被民族大义所替代,英雄们只有舍生取义,马革裹尸,毫无怨言,社会环境决定,无可厚非。然而,在如今社会清明、文明开化的时代,如何善待一个英雄烈士,如何满足一个逝者的信仰愿望,正在度量着我们的社会文明,也正在考验着我们的人文关怀程度和对生命意义的阐释。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时代早已远去,留下的是一个富有人性关怀和悲天悯人之情的文化氛围,更是一个对生命无比尊重的文明社会。因此,让英雄魂归故里,落叶归根,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温暖和创造,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表现。

    (武汉  贾林阳)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