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每个人心中的道德约定
河北新闻网
2011-04-05 12:09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一群年轻人,凭着良心的自我约束,把对一位死者的承诺默默坚守了15年。这种坚守承诺的品质如同太阳一样明亮和永恒。“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 为了这一句不是约定的约定,15年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同学,决定替他们病逝的同学李宝元承担起作为子女的责任。15年中,这群年轻人像儿女一样关怀和资助着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15年中,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不但坚强地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而且坚守承诺还清了给儿子治病欠下的7万元钱。15年后,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父亲”与“儿子”、“闺女”们千里相聚,这个特殊的家庭聚会,演绎了这个春天最温暖人心的故事。

    诚信,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没有人来监督,更不存在什么法律约束,只是因为发自心底的承诺,一群大学毕业生15年坚持践诺,映衬出最宝贵的人间真情,也映衬出他们金子一般的诚信品质。诚信品质,不仅仅属于这群年轻人,在他们爱心和诚信精神的感染下,李宝元的父亲李维贺,不管生活如何艰辛都没有忘记还债的责任,在他看来,这不只是还“金钱债”更是还“良心债”。

    无论是66岁的老人李维贺,还是河北农大那一群毕业生,都是一些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称不上是“杰出人士”,事迹也算不上是“惊天动地”,但他们诚信的品质却足以感动中国、撼动心灵。

    这一群普通人的故事为何如此温暖人心?因为在他们约定的背后,有一种精神的坚守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力量。100元、200元、300元、800元、1000元……15年的15张汇款单,全部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在今天这个时代,动辄拿出百万、千万做慈善的人也不少见。“德性是一种坚守”。这群农大毕业生资助李维贺的钱并不多,但这笔数额不大的资助还有另外一种衡量方式。如果让这个不大的数字乘以15年、5400多天,又会得出怎样一个结果呢?的确,这是一道特殊的爱心公式!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易,一群大学毕业生15年坚持做一件好事,这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坚守,早已经超越了金钱本身。这群农大毕业生发酵了一种高贵的品质和精神,他们看似平凡的故事能够感动这么多人,所体现的其实正是一种道德坚守的乘数效应。

    一群农大毕业生用15年的践诺,给两位痛苦万分的老人带来生活的信心。这个关于约定的故事,又何止温暖和鼓励了两位老人,它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温暖和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如果有人曾怀疑这个社会是不是还有真情,那么就请读一读这个关于约定的故事,看看那56封感人至深的“家书”究竟蕴含着一份怎样的人间真情;如果有人经常发出“世风日下”的抱怨,那么就请读一读这个关于约定的故事,看看那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父女究竟如何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如果有人相信市场大潮中,“金钱至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信条,那么就请读一读这个关于约定的故事,看看这些走过艰难生活历程的人们在金钱和诚信面前究竟如何取舍。这一群平凡的人关于约定的故事,是良心与美德决不会在人间泯灭的再一次明证,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建立道德自信心和伦理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一个信守了15年的约定,一段延续了15年的真情,让我们坚信善的力量,同时让我们坚守心中属于自己的那份道德约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约定。一个社会的美德,正是由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美德汇聚而成的。读了这个关于约定的故事,我们不仅仅要获得心灵感动,更应付诸道德行动。一点一滴的爱心,终将汇聚成爱的洪流海洋;一点一滴的力量,终将成为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                (李忠志)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