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亮:当“馒头”患上“染色体病”
河北新闻网
2011-04-14 1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您肯定听过,基本和“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别拿虾米不当海鲜”同义,属民间俗语。越是俗语,越是常识。

    而平心而论,即便从这个层面讲,豆包都还是比馒头更高级一点儿的干粮。因为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馒头可算一般家庭首选干粮,是居家过日子的王道。某种程度上,馒头可以粗线条地象征着小民百姓的日常三餐。从“馒头”上蒸出的幸福感,也大致和民众的平日生活观感重合。

    可是,近年来提起这茬,却让人总是窝心上火,忿忿难平。“伤心的馒头”,一季季推陈出新,未有尽时。先是有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一个据说旨在规范企业生产,消除食品安全焦虑的“馒头国标”,但是后来完全沦为笑柄;今年年初又冒出一个不为人知的“馒头税”,而且这个税率竟高达17%。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设置过高的馒头税,增加着民众消费负担,不利于食品安全。当时或许还声音觉得这多少有些危言耸听,虽然舆论一致认为税率设置不科学,增加的企业负担最终会转嫁为消费成本,但是并未细想这个“不利食品安全”是怎么具象地换算出来的。

    而眼下就有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标本——染色馒头。据央视报道,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是将白面染色制成的,制作过程中以甜蜜素代替白糖,加入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馒头被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做馒头的工人直言:“食品成本太高了,没有正规的,真材实料的玉米馒头,百分之百没有”。加了色素的白面馒头,摇身一变就成了玉米馒头。对化完妆的好看的馒头,工人们说“打死都不会吃,饿死都不会吃”。

    这话让人毛骨悚然,倒吸凉气。这可是在当地各大超市已经红红火火地大卖了好多年的畅销品啊!再多问一句,一线工人所说的:“食品成本太高了,没有正规的真材实料的,百分之百没有”,到底是这一家无良企业的生意经,还是有着某种通性共性代表性?染色添加剂是个案,还是通例?是上海一家,还是非止一域?这些都需要独立权威的监管部门立刻着手调查,尽快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毕竟,民以食为天,如上所述,馒头又是民众餐桌上最基本的无可替代的干粮和主食。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可以说馒头无恙,则饮食无忧。而揆诸现实,却是晦涩灰暗的,甚至偶尔不乏黑色幽默。从“馒头国标”的荒诞,到“馒头税”的混沌,再到“染色馒头”的恐怖,这条以馒头为路标的饮食安全之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波诡云谲,颇不太平。

    几年前,三聚氰胺领衔的一场食品危机,搅混了乳业的一池春水。瘦肉精冠名的健美猪事件,又让肉制品企业信誉跌入谷底。三鹿、双汇,可都是各自产业的龙头企业,尚且没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而是不自觉地往企业精神和行业伦理里掺杂了精神上的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结果就是食品领域乱象频发,监管部门公信扫地,民众整日忧心忡忡。

    行企业过度逐利,无视社会责任;监管不力,丧失公共责任;行业没有刮骨疗毒决心和勇毅,缺乏自净重生能力。这些道理,已经说烂了。可是现在作为餐桌早上一个最不起眼,却又最能果腹的民生干粮——馒头,似乎也染上了怪疾,就不能不让人再次夙夜忧叹,坐立不安了。馒头本该是安全无害的,所以易容化妆后的染色品,就不再是食品了,而是危险品。从这个角度讲,染色品馒头就如细胞中的染色体异变,成了极其危险的染色体病。以前食品中的“染色体病”有乳业中的三聚氰胺、肉品中的瘦肉精,衷心希望这个名单不要再无限开列下去了。当“馒头”也患上“染色体病”,后果不堪设想——可以不喝奶不吃肉,你能不吃馒头吗?馒头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底线。所以,别拿“染色”不当“病”!

   (成都 李晓亮)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