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不缺少“美丽”,只缺少“发现”
河北新闻网
2011-04-15 16: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坚持15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消息,近日成为燕赵大地最热议的新闻之一。有人说,他们的可贵,在于坚守自己的诺言;有人说,他们的光荣,在于不求任何的回报;也有人说,他们的价值,在于打开了心灵之窗。而我在想,这么一个闪光的群体,这么一道亮丽的风景,怎么一直过了15年才被发现?

    更让人不解的是,在这个群体中,还有一个成员的身份是记者。按说,对于此类新闻素材,每个记者都会非常敏感。可她坦言,自己也想过报道此事,但在毕业十周年聚会时,她一说,大家就都急了:“可别!可别!咱们做的这点事,真的不值一提。”直到今年春天,受助的父亲李维贺拿着一张农大毕业生寄来的汇款单落泪时,被一位公司经理发现,于是告诉媒体,这一“真情故事”才得以大白天下。(4月13日《燕赵都市报》)

    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年的好事,还要继续“潜伏”?因为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的这些同学,认为自己“很平常”。在最近的一次座谈会上,他们的代表时翠平还在讲:“在我准备发言稿时,同学们一再叮嘱我,咱们做的真的很平常。原汁原味地讲出来就行,不加工,更不要渲染。我们就是自然而然地做了,没有什么强制性的约定。我们只想给老人一个慰藉,真的很简单。没想到引起这么大的动静儿。”

    仔细看过他们的事迹之后,我也发现,这个“9301”群体,“真的很平常”,“真的很简单”。他们和所有的中年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干着普通的工作,挣着普通的工资。没什么炙热的权力,没什么额外的收入。他们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钱,都是从个人的工资中节省出来的。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抱怨贪官的胆子太大,抱怨骗子的招数太多,抱怨商家的手段太黑,抱怨他人的素质太差。越抱怨越生气,越生气越抱怨。不仅在家里生闷气,而且还到人群中发牢骚。结果弄得自己不舒服,别人也不开心。其实,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发现”。

    前几天和一位农民聊天,我问他村里有没有做好事的人。他答,有啊!我们村有一个孤儿,长大以后第一年赚了钱,就在过年时给全村的五保户和困难户每家都送去了1袋米、1袋面和10斤肉。而且从那以后,每年都送。还有一个人,今年给全村学校的几百个学生每人买了一套校服。我听了一惊,连说,他们的事迹,可以上报纸呀!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因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越是真心做好事的人,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以帮助他人为乐,以奉献爱心为安。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愿当“无名英雄”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偶然”的机会,他人很难发现。

    15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奉献,为人们构筑了一座心灵的丰碑。站在这座碑前,我们看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了道德的光辉,看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时代的风采,也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河北 汪金友)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