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食品质量“内外有别”是一种体制性羞耻
河北新闻网
2011-04-22 09: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数据显示,多年以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均保持在99.8%以上,而内销食品在“多年整顿”的背景下,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虽然只有九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暴露出食品安全标准“内外有别”的尴尬。专家指出,一方面,我国的食品需要“摸高”才能进入国外市场,导致“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新京报》4月20日)

    表面上看,99.8%与90%的合格率,只差9.8个百分点,似乎差距并不算太大。倘若换一种表述方法,也就是对比一下“不合格率”,这种差距就可以看得很清晰:0.2%的不合格率与10%的不合格率,后者是前者50倍!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除宏观数据外,一些微观具体事例,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某地粉丝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彻查所有生产厂家,但经当地质检部门检查后发现,34家国家备案出口生产企业生产的龙口粉丝全部合格,剩下销售国内的厂家无一例外地被查封;还有,尽管奶制品深陷“三聚氰胺”危机,但是,之前它们供应奥运会的奶制品却是安全的。北京奥运会奶制品供应商虽说原本就是封授的免检企业,可授牌者其实也心里发虚,故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才使奥运会奶制品幸免于难。

    反观国外,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无论是民生用品,还是普通商品(如汽车等),都是把质量最好的留在了国内,把二等品、三等品以及等外品销往国外。而中国却是相反,把最好的出品,质量次的甚至伪劣商品,让本国国民“享受”。过去我国为了多赚外汇,轻视国内市场,有情可原。但是,目前,中国正向消费型社会转轨,外汇储备已突破3万亿美元,成为国家颇为棘手的一块“心病”,那么,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不仅应向国外学习,也应跟上提振内需和消费转型的脚步。

    食品质量的“内外有别”,尤其是内销食品的不合格率是出口食品的50倍,不仅体现了国内食品质量问题严重性,更为重要的是,也凸现了国内监管制度上的一种体制性羞耻。就目前而言,凡出口商品,各级政府包括监管部门,都高度重视,生怕惹出麻烦,弄出国际事件来。中国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9.8%以上,这要归功于全国设有近6000家食品检验机构,对6000多个出口食品原料的种植养殖基地进行了备案,建立了260多个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而对于内销食品,无论是执行标准,还是监督管理,不管出于无意还有意,却没有像监管出口商品那样严肃较真。

    当然,卖给国外和地区商品质量合格率高并没过错。因为,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不仅价格高,能赚取大量外汇,提高国内就业率,而且还提高我国的整体形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以这些理由,降低国内商品质量标准和合格率,尤其在当前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影响下,提振内需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要想让国民对国家有责任感和归属感,就必须对国民的生命健康负有责任和担当,所以,笔者觉得,惟有国内的各级监管部门像抓出口商品质量那样,由“内外有别”变为“内外一致”,如此以来,不仅能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全球站稳脚跟,更能提升国内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国人都来购买国货,进而提振我国内需。

  (河北 吴睿鸫)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