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岳:有必要来一场 “拯救专家”运动
河北新闻网
2011-04-26 21: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4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调查显示,59.2%的人直言专家学者在自己心目中的权威性有所下降,20.1%的人表示“没有变化”,13.5%的人表示“上升了”,7.2%的人表示“不好说”。为什么专家学者在大部分人心中的权威性下降?调查中,获选率最高的4个原因分别是:“伪专家”过多,成害群之马(73.8%);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68.1%);一些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66.8%);专家过多过滥(65.0%)。“专家学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公平、不正确的事情要敢于说实话。”

    作为社会发展、社会良知的客观性标杆,专家的形象就像目前的大白菜,社会价格不断降低,这真的是“士志于道”之羞。

    所谓“士志于道”,就是知识分子和专家们应该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用西方人的话说叫做‘社会的良心’,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做‘士志于道’”,《学习时报》载文说“作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努力成为人类理性的代表,自觉地站在社会公共利益的立场上,追求科学真理,维护社会正义。他应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应该具有自主的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批判意识,不畏强权,不媚流俗,勇于向一切愚昧、落后以及不公正、不合理的东西挑战。继承这样一种独特的精神传统,为推动新的社会进步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也就是说,专家的公共性发言不仅是一种专业性界定,更是起码的公共责任、公平底线的承担和延伸。无论什么时候,对于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件,总有一群有良知的人,时时刻刻驻守在公平、公正、法治和道德的堤坝上,不偏不坦,不亢不卑,不愠不火,大胆发声,充当“公共精神守夜人”。让经济转型期的国民始终能看到公平的精神灯塔,看到希望的发展曙光,从而坚定信心,努力跋涉。

    可遗憾的是,在价值观呈现物化和“经济崇拜”的今天,很多专家的隐者风度和寂寞精神还是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形和扭曲,于是就成了“许多专家被利益集团绑架,失去社会责任感”、“专家无底线,无标杆意识”的现象,污染了专家这个名词,降低了社会公信力和学术发展力。正如专家所言,“现在许多专家成了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当利益集团遭遇舆论危机时,他们就会跳出来辩护,这引发了公众的不信任。并且,公众往往会把对部分专家的反感,推及到整个专家群体,进而造成整个专家群体公信力丧失”。

    因此,我们应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专家”运动,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设置一个权威性的“专家社会声誉排行榜”,专家既然敢说,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说错了,就应该受到公共舆论挞伐。甚至将专家公共言论纳入到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范畴,通过各种学术委员会和舆论监督,让那些不良专家和“伪专家”付出身败名裂的代价,这对于提升专家们的“士志于道”的公共责任,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推动。

    当然,不是非让专家成为清高孤傲的“经济苦行僧”,而是说,专家们在进行经济创收和公共发言的时候,更要登高望远,超越浅层次的庸俗需要和狭隘利益局限,多考虑公共需要和大众需要,不能沦为唯利是图的“御用喇叭”。因为这种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代言,最终会毁了自我声誉,得不偿失,给公众带来精神幸福。

   (河南  雷振岳)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