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爱武:时评写作,三思而后行
河北新闻网
2011-05-16 10:00
来源:荆楚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作为即时新闻的一种补充,近两年时评如雨后春笋、一片葱茏,包括日报、晚报、晨报乃至广电报在内的媒体纷纷开设了时评版面或时评专栏,各地报业集团的网站及各级政府管辖和运作的网站也都先后设置了时评之类的子页。与此遥相呼应,一大批时评作者也应运而生,个别优秀的时评家脱颖而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只能如实地表达和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无法深度阐述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时评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根据新闻,时评可以展开思考、评判、论述、或提出有效有益的建设性意见,起到新闻报道本身舆论监督力量不济的补充作用,从而促进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

  时评作者大多并非新闻从业人员。如此一来的好处是,众多的时评作者散布于各行各业,对各行各业或许比记者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写出来的文章也更有说服力。可是,与专职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报道掌控能力、和政治觉悟相比,大多时评作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也不具备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和相应素质,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更大胆、也更偏面。

  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当前一些作者把时评写作当成了“发家致富”的手段,还有个别人一门心思建立了自己的民间时评工作室。毫不夸张地说,一些作者现在每天写四到五篇乃至十多篇时评都不稀奇,新闻事实加百度谷歌、加名人名言、再加某种或许不并切合的主义,用华丽或生僻的字句串联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时评,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主旨不明,乃至出现思想偏差、政治错误的时评层出不穷。

  更令人忧虑的是。为了紧贴新闻,赶时间,出“成果”,时评写作的跟风情况十分严重,而且许多时评作者根本不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新闻一出,不加逻辑分析和推理,勿论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可靠,便如绿头苍蝇闻见大粪,一拥而上,结果造成不负责任的言论屡屡见诸报端和网站,让真相受辱,让当事人蒙尘。

  下面笔者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2008年11月发生在黑龙江哈尔滨的警察打死大学生案件中,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时评家也“见风使舵”,先是对打死人的警察大加鞭笞,痛斥当前公安队伍的弊病和腐败;接着又轻信传言和警方的一面之词,集体对死者林松岭进行舆论审判。而在前不久发生的深圳市长许宗衡涉嫌经济犯罪案件中,仅凭网上一则《谁是许宗衡情妇》的帖子,时评家便开始了猜测性批判和意淫,把章子怡、黄奕、刘璇等影视和体育明星都作为靶子,大加舆论审判。

  在“云南昆明小学生姐妹卖淫案”中,就有时评家根据警方的一面之词,对小学生姐妹卖淫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小学生姐妹就是卖淫女的结论。结果在报纸上发表后,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愤怒和不满。更恶劣的是,仅凭网上某人博客中的一段话,一些时评作者就认定了央视著名女主播方静是潜伏在大陆的台湾间谍,加以分析、批评和审判,在判断新闻真实性的时候可谓脑残,至少也是大脑缺氧。

  时评是新闻的补充。只有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时评,可现在的许多时评作者根本不看“新闻”的出处,把博客、论坛、帖子都当成了“新闻来源”,原本这些就是以讹传讹的“不实新闻”、八卦消息,时评作者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延伸、论述和评判,正确的是非感被意淫和强奸,正常的道德伦理观念被扭曲。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还出现了“多面手”的时评家,为了赚取稿费,不少“职业时评家”啥都敢写,啥都会写,毋论政治、民声,还是财经、证券,或是文娱、体育而写出的评论文章多是不懂装懂、剑走偏锋,成了名副其实的观点贩子,除了遣词造句还能吸引人外,其文观点和论据不堪一驳,严重误导了读者和民众。

  笔者认为,写时评是一门良心活儿,必须斟酌再三再动笔,尽可能做到帮忙不添乱。首先,作者必须尊重新闻事实,并具有判断新闻真伪的基本常识,为假新闻进行评论呼喊实际上是一种助纣为虐的愚蠢行为。其次,时评作者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非分明,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能为了挣稿费就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最起码到做到对国家(不一定是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被评论对象负责,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