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关于“平等”的激动
河北新闻网
2011-05-20 11:07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记得那年赴山东采访,有机会观瞻了孔庙、孔府、孔林。孔庙的墙外,树有一碑,据说是某皇帝所立,楷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很多游客依碑而立,作深沉庄重状,扮扬眉吐气样,照相留念。凡知识分子,此时大概都有种说不清的感觉,连我也产生了类似同权威一起上洗手间,不分贵贱,皆宽衣解带打寒噤,攥紧拳头使暗劲的“平等”感。然而这种“平等”刚随着脚杆飘进孔林,便荡然无存了。圣人毕竟是圣人,他的后裔毕竟与众不同。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历经扩充修建,占地三千亩,立有历代颂扬孔子的碑刻。在一片寂静中,我发现这儿有不少是新修的大馒头似的土坟。坟前余烬忽明忽灭,十几枚纸片被风刮得滴溜溜乱转。定睛一看,都是硕大的黄纸“铜钱”:眼孔小如穷措大,面形团似富家翁。

    据说这是政府特许的。全国都在移风易俗兴火葬、海葬、树葬,没料想此处倒还有个“特区”。孔子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均”的不仅仅是人们生前的利益,还包括死后的“待遇”。一旦能做到基本的均等,人心之稳定自然应该不在话下。“不均”,无论何种方面的“不均”,都会引起“不安”。这个道理,孔子的后裔不会不明白。

    在这样的带有家族色彩的“馒头”“景点”,凭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因为能轻松地降低宣传成本或组织成本,有关后裔当然巴不得“黄金周”多来几个,便能无休止地享受赚钱的乐趣。多少代过去了,早就萎缩成村筋俗骨了,却还要装出品格高尚,硬要人们在充斥铜臭的氛围中接受他们的“熏陶”,岂不“苦”哉?是谓“文化苦旅”一点不假。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此话在这儿却有些没有应验。七十几世了,祖宗恩荫绵亘蔓蔓,丝毫不曾断绝。这也许正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起了关键的作用——“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孔子的学说当然不是夏炉冬扇,珍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全人类的尊重,只是“汤的汤的汤的汤”,无法让人啧啧称“鲜”。

    再返到那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碑前,心里又涌起一点想法。这种尊重孔子尊重知识附带的“平等”,实质上是对“官员人等”权利的限制,大概又是皇帝一己垄断社稷利益,不让“官员人等”分享的要求。“官员人等”要下马,皇帝小老儿来了呢?华车辚辚,骏马萧萧,一介草民避之不及,我们还激动什么?

  (上海 茅家梁)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