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冷暖官先知 反腐机制官订制
河北新闻网
2011-05-23 10:59
来源:杂文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随着各地越来越多不同级别的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有人说,边反腐败边腐败,越反腐败越腐败,腐败分子越抓越多,反腐败成了抓腐败分子竞赛。当然这种“奇谈怪论”遭到了主流声音的迎头痛击:不是腐败分子越抓越多,更不是越反腐败越腐败,而是反腐败越来越严了。

    说实话,腐败现象见多了,抓腐败分子的新闻读多了,反腐败的豪言壮语听多了,我早已经滋生了“审美疲劳”,变得有些麻木,不再关心谁腐败谁不腐败了。但是,听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还是想强打精神说上几句没有太多咸味的大白话。我想,越反腐败越腐败之观点肯定来自民间,而不是越反腐败越腐败,而反腐败越来越严了的观点无疑来自官方。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谁错误,检验两个观点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应该由谁说了算?这个问号似乎值得咀嚼一番的。

    民间对腐败的认知向来是感性的,权力是否腐败,关系到公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感受应该是最为直接和深刻的,所以,他们对反腐败的评价和要求通常也显得感性起来,绝对不会关注上面反腐败有多大决心,抓了多少腐败分子,出台了多少反腐败的法规政策,对干部进行了多少次思想廉政教育,而是习惯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检验社会的清廉或者腐败程度。

    比如,自己的生活是否有了改善,自己的诉求是否得到解决,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否有所提高,到政府部门办事是更容易了,还是更难了——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哪种社会形态下的公众,对政府的评价都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而政府和官员们看待问题,尤其是看待腐败和反腐败问题则常常理性大于感性,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腐败是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的,所以他们对于腐败也不会有切身感受,所以,他们常用的手段是依靠案例,总结,汇报,数据等材料来作出判断和评价。那么,民间和官方对于腐败和反腐败的评价出现差异,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苏东坡有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冷暖为何鸭子会最先知道呢?因为鸭子天天在江水中漂游戏水,寻觅食物,时时感受到水温的变化,时时感受到食物的多寡,春江水暖了,他们游得欢畅舒适,食物更加丰富,春江水冷了,会冻得瑟瑟发抖,找不到食物会饿肚子。同样的道理,社会腐败与否,腐败程度如何,应该是民众先知。虽然群众“雪亮”的眼睛不可能透视隐蔽在重重权力内幕和政治迷雾后面的真相。

    但是,社会制度清明,官场清廉,世道会日趋公平公正,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办事越来越容易;倘若官场昏暗,权力腐败,则会加剧社会不公,老百姓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还得常常遭受非法侵害,日子越过越艰难,求政府办事难于上青天。

    社会就像春江水,民众天天在水中谋生,岂有冷暖不知之理?而这一切,坐在装了空调,无比舒适的办公室里签文件,发指示,听汇报,看数据是绝对体验不到的,以如此态度和方式去判断腐败形势和评估反腐败成就,得出的结论肯定无法与民间诉求相一致,甚至南辕北辙。

    社会腐败是越来越严重了,还是得到了有效遏制,是越反腐败越腐败,还是反腐败越来越严了,是腐败分子不敢搞腐败了,还是腐败分子越来越狡猾了,决不能以纪委、检察院或者领导同志的判断为依据,而应该以老百姓的日常感受为标准。

    纪委、检察院说反腐败形势越来越好,会有自我表扬之嫌,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反腐败的机构,反腐败成就决定着他们的绩效;领导同志说腐败现象已经得到了根本遏制,更有粉饰太平之嫌,因为官场清廉与否,是执政者的一份最为重要的考核表。只有公众才有资格说这句话,只有公众说了才算数。

    (老唐)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