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下基层 勿变成乡村游
河北新闻网
2011-05-26 17:4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在现有的公务员考试和选拔制度之下,不少干部的成长路线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这种“三门干部”普遍学历高但阅历浅,缺乏对国情特别是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存在脱离实际、官僚化、机关化的倾向和可能。有鉴于此,陕西省咸阳市决定于4月15日至5月31日期间,在全市开展“我做一周村官”活动,选派市县乡三级近5万名机关干部到2767个行政村当“村官”。(5月23日《人民日报》)

  年轻干部往往缺乏在基层工作的经验,咸阳市选派干部下基层的做法,为这些干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其初衷也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要求相符。只不过,近5万人“走马灯”一般地到基层当一周村官,更像是有组织的“乡村一周游”,恐怕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一直都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炼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让领导干部下基层,到群众中去“接地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能增强他们研究和制定政策的科学性。从长远看,选派领导干部下基层对党政干部队伍的建设大有裨益。

  近年间,基层工作经历更是成了不少地方选贤任能的硬指标。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存在“把好经念歪”的乱象,使得干部下基层活动成为“作秀”和“走过场”。以咸阳市的“我做一周村官”为例, 来一天,走一天,剩下的几天估计只能听地方干部介绍介绍情况,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很难真正帮村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若遇上某些作风不正的人,这几天时间恐怕连观光和喝酒都不够。

  如此下基层,既不会增加领导干部的才智,也无益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反倒会给地方政府增加公务接待的财政压力,显然已偏离有关部门的初衷。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下基层活动,很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百姓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加深官民之间的信任鸿沟。

  检索媒体报道得知,这样的下基层活动,并非只出现在咸阳一地。前不久,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曾下发文件,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级机关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每年深入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驻点5至7天。明眼人都看得出,“深入”和“5至7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类似的工作安排,除了给某些领导干部“镀金”之外,似乎并没有实际的功用。

  因此,既要创造条件让领导干部在基层丰富阅历、锻炼能力,也要通过制度化手段避免一项好的政策流入“走过场”。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可以分批次地有序展开,而不是像咸阳市那样将5万干部下基层的工作“压缩”在一个半月之内。只有建立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并辅以严格的考核和问责机制,下基层活动才能对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双方都产生良好效果。     (汤嘉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