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轮下危情,“保护现场”还是“施救生命”?
河北新闻网
2011-06-17 12:11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6月15日下午3时许,冀枣(冀州通枣强)公路发生一起车祸,一辆面包车竟钻到了一辆大货车的轮下,面包车司机危在旦夕。路过此地的冀州年过六旬的韩克安见此情景,立即组织围观群众及时将面包车司机救了出来。医生说,“如果再晚5分钟,人就保不住了。”(6月17日 河北新闻网)

    可以说,这位面包车司机是幸运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瞬间,他遇到了这位年过六旬的好心人,把自己从鬼门关拉了回来,生命得以延续。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在车祸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围观群众和大货车司机居然无人主动出手相救,在生命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用沉默代替了行动,用“保护现场”说服了自己的“悲天悯人”之心。

    老人说:“有难不帮,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然而,在车祸现场,却有那么多有难不帮的人:比如经老人组织才参与救援的群众,称要保护现场而阻拦老人相救的大货车司机。这些人,为什么就能原谅自己?而这件事情的背后,又是哪些原因让他们的“围观”心安理得?

    一方面,国人“明哲保身”的态度是造成“有围观没有救援”的主要原因。试想,在那么多人围观的情况下,假如大货车司机能够有序的组织大家救援,假如围观群众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救援,或许,就不会出现关键的“五分钟”救援时间了。

    另一方面,大货车司机“保护现场”高于“拯救生命”的态度,是造成无人相救的又一重要原因。的确,现实中的交通事故处理,“现场”是最有说服力的评判依据,也是鉴定事故责任的重要取证手段。然而,当“拯救生命”需要“保护现场”作出让步时,“保护现场”必须毫不犹豫地退到次要位置,这不但是对伤者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崇高敬畏。

    此外,民众不敢出手相救还缘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们救援观念淡薄、急救知识匮乏。许多人并不是不愿意出手相救,而是害怕自己的一番“好意”帮了倒忙,不但没救出受伤者,反而加大了此后的救援难度,于是,作罢。

    剥开现实的洋葱,瓣瓣都令人忧伤。我们在称赞老人“知恩图报”、“勇于相救”的同时,更应该静下来反思形成围观态势的大环境是什么?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曾说过:“正义和道德是两回事,正义是支撑一座大厦的柱子,道德则是这座大厦的装饰。”现实中,我们主张正义,但却不能忘记道德,就如那位阻拦老人相救的司机一样,保护现场可能是维持了正义,但在生命的高度面前,这样的正义也会被道德打得一败涂地。然而,道德的体现,却需要社会相关辅助措施的强力支持,诚如此事件中的围观者,在僵硬车祸处理面前、在匮乏的急救知识面前,再高尚的道德也就无处施展拳脚了。

 

   相关新闻链接:  冀州六旬翁果断出手拯救司机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