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仍需要无私奉献——90年不变的追求之二
河北新闻网
2011-06-24 11:06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鞍山雷锋郭明义展现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崇高情怀

    有一种精神,历经90年风雨而毫不褪色;有一份坚守,经受90年锻造仍熠熠生辉。

    即使只将目光聚焦于燕赵大地,我们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精神的温度和这份坚守的光芒:为追求真理而捐躯的李大钊,为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董存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王彦生,为乡亲们辛苦操劳的李家庚、王晓勋、王文忠、郭成志,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助人为乐的楷模林秀贞、吴殿华,千里驰援灾区的唐山十三义士……

    他们,用汗水、心血乃至生命,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无私奉献。

    在历史的长卷中,我们读到过无私奉献。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许诺,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怀,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那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党90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征程中,我们感受过无私奉献。那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那是“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那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闪耀的光华,那是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优秀品格。

    遍览中外,恐怕再没有哪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分子,培育了数不胜数的先进模范人物;恐怕再没有哪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坚持着高尚、严格的道德准则,并以这种不变的追求书写了一部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没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和美好生活。

    伟大的无私奉献精神,必将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如果人人都为自己活着,世界便冷却下来。”英国诗人拜伦如是说。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无私奉献却有着种种错误的理解。在个人主义者眼中,无私奉献是一种“傻气”,他们信奉“只要人人为我,何须我为人人。”在功利主义者眼中,无私奉献不可理解,“现在讲究等价交换,无私奉献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只是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在形式主义者眼中,无私奉献只是一个说辞,永远停留在口头上,是一件漂亮的外衣。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但我们可以评判这种态度是高尚还是庸俗;我们不能指望“人人皆成尧舜”,但我们起码应该懂得,什么是社会前进的力量,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选择。在无私奉献者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吸引力、核心价值的凝聚力、时代精神的影响力以及高尚人格的感召力。这样的力量,支撑起一个民族的骨架,挺立成一个国家高昂的脊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应当成为每个人不懈的追求,成为全社会永恒的向往。

    马克思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众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无私奉献是高尚的,它不但不遥远,而且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慷慨赴义,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做出奉献。特别是对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而言,无私奉献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奉献,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奉献,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历史的辉煌因为无私奉献而造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同样离不开无私奉献精神的弘扬和升华。历史的星空,因为无私奉献而璀璨;未来的岁月,也必将因无私奉献而更加辉煌。

    (周丹平)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