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承诺”是走出申遗误区的起始
河北新闻网
2011-06-30 09:22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6月24日,“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市作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6项承诺。同时,当地政府将考虑控制景区游人数量和车辆。(据6月26日《京华时报》)

    杭州市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是对“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的最好诠释,也让人们看到了跳出“申遗即开发和生意”怪圈的希望。

    笔者以为,完全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对待申遗,是完全忘记申遗原有目的的功利化做法。众所周知,当下一些地方热衷于申报,其意不在保护,而在争取国家下拨的保护经费。还有的地方申遗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产业,把文化遗产开发成一个个旅游项目,以民俗风情为卖点的旅游项目遍地开花,使许多文化走形变味。申遗热的背后揭示了一种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病:重申报、轻普查,重效益、轻保护。

    事实上,就在人们沉浸于遗产大国的喜悦之中时,一些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屡屡出现违规现象,如颇受争议的张家界天梯事件、泰山缆车事件、都江堰建坝事件等。据《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保申遗成功,荔波县政府因此背负了2亿多元高额债务,目前遗产地保护正面临困境。这还不算未来10年需追加保护投入6.3亿元。

    西湖申遗成功作出“六承诺”是走出申遗即开发和生意的起点。各级政府都在热衷于寻找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认可的地方传统和文化遗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的功利追求。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批评,学者阮仪三曾明确指出: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参观。

    西湖申遗成功作出“六承诺”让我们明白了申遗的另一种含义:申遗入选并不代表这种文化本身的价值就比别的高,很有可能是因为它更亟须保护。现在,传统或文化遗产已然成为重新建构地方认同的重要资源。不过,我们不要忘记了一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把认可的遗产冠以人类,目的就在于强调这些遗产属于全人类,它既属于某一国家又属于全世界。进一步说,就是我们不能在申遗成功中迷失,既要寻找传统的本原,又要避免掉入政绩和利益的陷阱之中。

    西湖申遗成功作出“六承诺”,是一种难得清醒和理性。

    (朱四倍)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