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帅:“不开一粒药医生也能富”才是最好补偿
河北新闻网
2011-07-05 21:22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上海表示,必须改革当前医院补偿机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病,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他指出,目前我国医疗机构实施的按项目付费、药品加成等,构成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不仅落后,更构成对医务人员的腐蚀,鼓励医院以创收为导向,造成药价虚高、诱导服务、医患关系紧张、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在这样的补偿机制下,公立医院无力控费用;应借鉴和开展按病种付费等改革探索,优化质量、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控制费用。(7月4日《新京报》)

    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的确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关键在于如何来改?难也正在难在此。多年来,为什么自上而下对这一种运营机制炮轰鞭笞不断,但却依然祛除不了这一种怪物?问题及阻力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往往是改革刚起步,因为利益与矛盾难调和,实质性的一步总是迈不过去。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以我这样一位医生的视角来观之,“不开一粒药,医生也能富”或许才是最好的补偿。但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却是那一种最糟糕的补偿。医院靠卖药物,尽可能多的卖药物及检查,才能正常运转。作为医生,很多时候,你要获得高收入只与一件事情有关系,那就是开了多少药物?开了利润多高的药物?医院及医生们俨然都成了卖药为生的人。在这种经济根源下,不出现滥用药物那才是咄咄怪事。

    按照最基本的常识来判断,医生及患者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按照“是药三分毒”的药物使用原则,永远都应该是用药越少越好,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哪怕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药。医生们本来应该正视和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风险,牢守这一种原则,将那些药物风险和伤害降低至最小。但而今在这种糟糕的补偿机制作用下,这个原则已经被彻底颠覆。药物永远是使用得越多越好,越贵越好。很多医生们已经习惯于干这样一件事情,尽可能给患者开更多的药物。一个感冒发烧,动不动就会给患者开出一大堆五颜六色的药丸。也不仅仅只是医生的问题。在这种糟糕体制熏陶出来的观念长年毒害下,很多病人也已经养成了对药物的依赖性,甚至是成瘾性。一些人,如果去看医生,你让他们一粒药物不吃,估计他们很可能会觉得难受与抓狂,的确太不习惯了。一些就医者甚至被惯养出“输液病”,一旦感冒头痛,就要找医生打吊瓶。你不给他们打,有时候还得跟你急,觉得你服务不到位。

    医生尽量不给病人使用药物的代价与后果是,他们可能会令医院陷入经济困境,甚至有可能破产。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很多医院会视那些开药厉害的医生为模范标本,却将那些不爱开药不爱钱的医生为“害群之马”?当医院每个人的福利水平都和开药这件事情上直接或间接挂钩起来,医生们那只开处方的笔又岂能不沉重?

    解决这样的难题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承认医生的劳动价值,不以卖药多少来判断医生们的业绩,以及决定他们的收入水平,打造一种“不开一粒药,医生也能富”的制度氛围。惟有当医疗价值不低于实际的劳动力价值,医生们的劳动得到尊重,才有可能在根本上祛除那种通过卖药物来得到经济弥补的行为。

    要实现这一步,让医生们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判断,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来获得高收入,关键是在诊疗费上进行改革发力。正如北京协和医院尹佳教授提出的那样,医改应该设计按照医生劳动量来收取诊疗费的机制,根据病情复杂程度来设计收费标准,包括门诊和病房。在发达国家,复杂的病情和简单的病例都按不同标准收取。医生可以通过诊疗费这一种途径来实现高收入,他们就不再需要依靠“桌子底下的交易”(卖药)来进行经济上的弥补。另一方面,医生违规错误的成本很高,他们就会和药企们划清界线,不敢去轻易犯错以免失去稳定可靠的高收入。

    现在,我们已经沦为了药物的奴隶,跌进了一种名叫“药物经济“的大陷阱,怎么爬也爬不出来。要终止这种荒唐的社会现象,首先就要政府管理者先爬出来,愿意对之做出改变,尽快调整方向。其次,公众对之的观念也必须更新,与时俱进,愿意承认与承担这一种改革的成本,包括新变化带来的短期不适应。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