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洪洋:“三公消费”普涨拷问公开意义
河北新闻网
2011-07-17 19:49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水利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2011年因公出国(境)费预算数较2010年有所增加。其解释是:2011年重要涉水国际会议和重大国际水事活动较多, 2010年有些国际会议和人员培训团组因外方原因,推迟到2011年执行,上年预算也相应结转到下年。(见7月17日中新网)

    在监察部、卫生部等7部门相继公布“三公经费”,让小百姓们欢呼雀跃,以为公开是一粒特效“降压药”,长期以来过高的“三公消费”从此骤降,天下太平。孰料,事情完全不是这样子。

    在业已公开的部委2011年“三公消费”预算案中,除了少数如教育部略有减少之外,其中多数稳中有升,如财政部比2010年实际支出增加580多万元、文化部增加296万元、民政部增加21万元,而且在增加理由上,“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比如财政部称,2011年该部要参加的国际会议更多,因公出国(境)费用自然要增加;文化部说,国家博物馆于今年3月正式开馆,国际间馆际交流活动增加,公务接待费用随之增长……百姓哪知官家事,“老爷说的准没错”。

    中央部委公开“三公消费”的表现,无异于大冬天地往公众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公众不禁要问:我们要求政府公开“三公消费”的目的何在?难道仅仅是听你们解释“三公消费”不降反升的原由吗?如今这样的公开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在一些国家行得通的“阳光行政”,到了这边就走了味呢?

    公众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三公消费”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借力公众监督,大力压缩普遍存在的政府部门过高的“三公消费”,降低长期存在行政成本畸高的痼疾,从而促进政府瘦身、转型。当晒“三公消费”账本成为一种“公开秀”,一切便变得毫无意义!既然民意不足畏,公开不公开“三公消费”都要增,那不公开要比公开好一些,至少公众不知情更有利于“维稳”。

    借公开压缩“三公消费”的尴尬,再一次证明,不受约束的公权力缺乏基本的自知与自制。公开又如何,冒天下之大不韪又如何,哪怕民愤滔天,也不能动其一根毫毛。由是可见,监督公权力是一门精深的政治艺术,仅凭某一细节的单兵突进是难以奏效的。除了公开、透明触发的公共舆论监督,还必须有相应的问责、约束机制,以保障公开之后有制度跟进。更进一步,政治设计中必须体现“大象怕老鼠”的理念,当公众可以用手中的选票决定官员去留时,才能真正管住他们。否则,一切都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