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 打工子弟去哪里
河北新闻网
2011-09-02 15:38
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某种程度上,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民间力量对政府无视农民工子弟平等教育权的自我救助。而把孩子送进公办学校以及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是对民间力量的取代,更加规范和有保障,未来还可逐步解决其就地高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多一点建设,少一点破坏,应该是对教育和未来的基本态度和方式。事先未做充分准备,却仓促关停打工子弟学校,人为制造大量学生在新学期无学可上,这不是积极的、建设的态度,与以上愿景背道而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难辞其咎。须知,孩子的成长,就在须臾不停的时光里,不论社会还是个人,一刻也等不起,一刻也误不得,一刻也不应有歧视和漠然。

    龙应台说:“政治家的心中,一定有一个6岁的孩子,孩子的未来,他真心在乎。6岁的孩子的未来,是最根本的政治标杆,因为他的未来,就是这个社会的未来。6岁的孩子正要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小学,开始他社会化的过程。透过政府的运作,正要开始塑造他的人格、培养他的眼光、训练他的智能、决定他的未来。”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给孩子以什么,明天我们的孩子就将给社会以什么。这就是因果。故乡不再是孩子的出生地,而是孩子的未来处。今天我们的城市关闭一所打工子弟学校,明天可能就必须多一所监狱。这是一再被实践所证明的警世危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你不让城市敞开微笑的胸怀,明天你将准备为这个城市放声大哭。

    人,只有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一撇一捺,支撑起诸多行政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惟有先做好“一个都不放弃”的踏实准备,照顾到每一个涉及的家庭和孩子,再来做“摧枯拉朽”的破坏,才会有真正的以人为本,“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公民流离失所”之类承诺才不致最终沦为破坏的通行证。而在我们的大地上,类似这种只顾破坏不管建设的“发展”,又有多少呢?      (童大焕)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