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翁帆读博”,人情社会在清华的投影
河北新闻网
2011-09-18 16:36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网友不禁要问:谁让翁帆这么轻松地实现“横跨奇迹”的?都知道杨先生与清华之间的感情非一朝一夕生就,于此背景下,硬要说翁帆以香港居民的身份提出博士生入学申请后,清华严格按招收港澳台来源研究生的工作程序,对翁帆和其他提出申请的港澳台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通过后予以录取,那未免有些矫情了。没有这张杨先生这张“关系牌”,一般学生,读研、读博时能天马行空地跨过专业,那简直是白日做梦。就是在本科阶段,要纠正一下之前填报志愿由于不明情况误报的专业,即便在同一学院,也非易事。有的要等上一年,有的要花掉一大笔钱。

    这种社会上常见的“人情关系”,投射到大学校府,不是我们社会之幸而是时代之悲。社会上充斥着功利思维,官大一级压死人,名高显赫吓倒人,我们似乎因无能为力而习以为常。但是,这种伤害着公平良序的权贵末落思维,一旦毫不忌惮地公开冲进被称为象牙塔的高校府地,就难免让公众感到无比沮丧。因为高校要荡涤功利思想,必须坚守独立精神。而不威权贵,不流世俗,恰是这一精神铸就的核心元素。拿清华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曾激励清华学子奋发图强,争创一流品格,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而今似乎只剩“厚”字了,这不像德厚,倒像是厚着脸皮去与名流攀附。

    《晏子春秋》有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后人用来比喻社会环境的优劣与人才成长的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环境导致当今国内大学缺失大学精神、缺失大师驻足,而大学依然乐于安于现状,进而表现出对权贵的附庸化,求名、求利,无独立灵魂、学术自由,潜规则氛围浓厚的局面呢?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学似乎已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对社会环境的精神引导与净化功能。一些大学不仅不想成为时代精神领袖的集中营,反而甘作世俗的延长线。这一思维痼疾,不仅伤害教育的公平体系,更潜在威胁到中华民族不管学术创新的长远未来。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