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通车了”折射工作标准矮化
河北新闻网
2011-09-29 10:34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最近,广西梧州市民打热线电话投诉,说当地的交通干线桥梁“桂江一桥”经过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通,结果大桥路面竟然出现了多处裂缝,让桥面看起来呈波浪状,驾车行驶感觉像是在骑马。对此,梧州市市政管理局局长梁冰回应称,“通车”是力保的关键,“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后)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北京晨报》9月28日报道)

    显然,桂江一桥的整修又是一项多种因素催生的劣质工程。正如报道中所说,“市政部门要求必须抢工期”、“施工没有满足高标号混凝土的要求”等是造成工程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不过是造成很多工程质量问题的共性原因,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值得注意的,是梁局长理直气壮的“起码通车了”的说辞。

    最终得到什么往往取决于一开始追求什么。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标准和追求问题:标准越高,事情往往就办得越圆满;追求越高,工作就干得越出色。反之亦然。作为领导干部或政府部门,做事情、干工作应有的标准和追求是什么?显然是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干的每一项工作都能经得起人民、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差不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我们不妨仍以桂江一桥为例。通过整修,也许不能让大桥像赵州桥那样经历千年而不倒,但这并不妨碍有关部门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标准、严要求,使其成为一座高质量的“放心桥”。有关领导“起码通车了”的说辞,其实就像建筑工人说“房子起码能住了”、厨师说“饭菜起码能吃了”一样,只不过是个最低标准;当这样的说辞和“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连在一起,则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工作标准的矮化。

    毫无疑问,建的房子“起码能住了”的工人不是合格的工人,做的饭菜“起码能吃了”的厨师不是合格的厨师,以“起码通车了”之类标准对待工作的公仆不是合格的公仆。然而从现实中来看,和“起码通车了”一样,工作标准矮化的现象在许多领域和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比如,一些地方把维护稳定等同于“不出事”,一些单位把“遵纪守法”当做评先选优的条件,一些个人把“按时上班”等同于履职尽责……

    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显而易见,工作和追求的标准一旦矮化,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便失去了向上的动力,便难以创造出一流的业绩;当工作标准矮化到了“起码能如何”这个底线,实际的工作效果恐怕就连底线也达不到——— 就像“起码能住的房子”少数人敢住,“起码能吃的饭菜”没人敢吃。“起码通车了”的工作标准催生了一座问题桥。这座桥,与其说是建筑施工领域的个例,不如说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符号,而这件事提醒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工作标准矮化的严重危害。

    (安人和)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