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书不问出处 能力不问岁数
河北新闻网
2011-09-29 13:47
来源:杂文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李红军老师在《证书不问出处?》(2011 年9月6日《杂文报》),提出了如何评价老师的问题。他以为,对于中学教师,以论文获奖证书去评价,是荒谬的。

  凡事一刀切,最后是“逼良为娼”,让人剑走偏峰,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我也以为,就中学以至于一些大学,把教学放在首位才是正道,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此否认论文,还是需要一部分人扑下身子搞科研,而科研的体现就是论文,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发展,人类的进步,不要论文,不要证书,就像泼脏水泼掉婴儿一样。

  就作者所论,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李文说“当年的鲁迅学的是医学,可在北京师大教授的是文科,并成为一代大师,不知道他有没有文科大学的毕业证书呢!陈独秀连个初中学历也没有,可是蔡元培让他当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1983年毕业于晋中师专英语系的学者谢泳,200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聘请为教授,不是也传颂一时么?一个人的学问才能的高下不是用证书证明出来的吧”。

  大约李先生之意,就是民国时代及改革开放前不要文凭,只看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比如很多材料都披露“蔡元培为陈独秀造假”,事情大致如下:1917年1月11日,蔡元培正式致函教育部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全文后附履历一份:陈独秀,安徽怀宁县人,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据尤小立教授分析,蔡元培之所以造假,一方面,“是北京大学文科的工作急需学长,另一方面,也是有点心虚,怕教育部不同意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蔡元培为之造假,也说明那个时候也是在意文凭的。

  按照陈独秀年谱记载:1896年考中秀才。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所以,李老师说陈独秀没有初中学历是不妥当的,陈独秀读过大学,最起码还是秀才。

  至于鲁迅,从1920年秋季开始,直到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为止,整整的6年时间,鲁迅分别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几所大学都是今天北师大的前身。鲁迅虽然是学习医学的,但绍兴师爷的乡风,加上家学以及自己的刻苦努力,鲁迅甚早就有名气,之前就校《嵇康集》,研究佛经,搜集研究造象及墓志拓本。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更是震动了文坛,所以说,虽然鲁迅没有学历,但却有“作品”和“论文”来证明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的。

  就当代来说,没有研究成果,凭借着自己的创作,在大学任教的人不少,远有贾平凹在西北大学作研究生导师,近有毕飞宇在南京大学教写作课,二月河甚至做了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例子很多,至于大专学历的谢泳,1995年起在山西作协《黄河》杂志社任编辑、副主编,2004年曾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访问研究一年,任副研究员。2007年5月调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做教授,也就是名闻遐迩的名学者了。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创作、论文、证书正是起家的凭借。

  再退一步讲,民国时代的大学体制与现在迥然不同。那个时代都是聘任制,一个学期一聘任,没有现在的铁饭碗。不像现在人,一旦进入大学校门,手执教鞭,“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这是一名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女博士到人民大学应聘,被拒绝以后,赖在院长办公室说的话)那个时候体制很活,比如鲁迅1926年8月离开北京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12月后就到中山大学任教,次年10月离开广州到上海执教,鲁迅先生固然有个性,一言不合就走人,但也说明了那个时候的聘用体制相当灵活,和现在是大不一样的。

  按照李先生的逻辑,先是不要论文,再是不要学历,如果这样下去,教育界不知道是什么人的天下,以现在的贪腐,是可以想象的,我的意思:制度不完善,英雄也要问出处。(顾春军)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