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城市品牌 多搞运动比赛
河北新闻网
2011-10-29 20:46
来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2011年,在国内举行的综合性运动会可谓摩肩接踵,先后进行的包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贵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杭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南昌全国城市运动会等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会,将下半年的日历填得满满当当,少则“一月一会”、多则“一月两会”(残运会与城运会就重叠举行),赛事的密集程度令人目不暇接。(《人民日报》10月28日)

    目不暇接的运动会,让公众和社会产生了诸多疑问:我们有没有必要办这么多运动会?但更重要的追问是各地何以趋之若鹜要举办运动会,以至于出现了“中国正在世界体坛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的景象?

    新闻说,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努力谋求瘦身的时代背景下,国内的综合性运动会却逆流而行——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以承办一届“历史之最”的赛会为荣。最终出现了“注水运动会”,这大大增加了办赛成本,给交通、接待、环保、安保等各项筹备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办一次赛会几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惊人投入早已司空见惯。

    那么,在“为逞一时风光,不惜一切代价”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即使某项体育赛事的预期并不理想,一些地方政府却仍然争相举办。原因何在?国内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专家、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研究中心教授刘清早认为,近几年,国内城市出现了一股热衷于争办体育赛事的现象,并且有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之势。然而,很多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时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这些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最终却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各地频繁举行大型赛会,在笔者看来,是一种权力叙事,而在这种所谓打造城市形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权力的本能和一个地区的发展焦虑。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赛事仅仅成了城市管理者一厢情愿的表演,成了弄出动静的“政绩追求”的代名词,而与广大民众的愿望渐行渐远。

    目不暇接的运动会,更是一种权力的过度包装。一些城市热衷于举办体育赛事,其意不在体育,却在城市形象,更进一步说,这是出于发展的需求而人为创造体育赛事的典型,但却忘记了不是任何比赛都适合每一个城市。举办一项体育赛事能否与城市的文化相契合、与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都是承办赛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说,不少城市对运动会之所以趋之若鹜,是为了追求标签效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知名度。如此一来,浪费多少钱,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城市形象,似乎不在考虑范围内。当然,也就出现了社会陷阱。如在上海举办了5届F1比赛之后,却发现这项年承办费高达约2000万美元的赛事对于这座城市而言,已经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

    事实上,以形象的名义或者更堂皇的名义,来打造所谓的城市形象,现实中并不少见。只是,在这种惯性逻辑中,我们看到的形象都是抽象的,都是官方说法,是一种宏大的命题,相反,民众往往是缺位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争议,有些还导致了民众的消极反抗。如果说种种赛事的背后有发展冲动和焦虑的话,但是,在一窝蜂而起的当下,已经并非盲目那么简单,甚至有地方政府投机的成分在内。

    目不暇接的运动会,有些与其说是为了城市形象,不如说是为了权力者自身的形象。各地频繁举行大型赛会遭质疑,意味着变革的时刻已经到来,那么,如何救治和扬弃,就成为摆在社会面前的必答题。

    (朱四倍)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