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攀峰:强制种苹果背后的官民生态
河北新闻网
2011-11-29 08:01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11月中旬,甘肃庆阳市宁县米桥乡部分农民在基本农田内种植的小麦被推倒,政府要求种苹果树。部分农民称,他们不同意种果树,乡里也没按规定给予补偿。宁县果业局称,“果业”与“基本农田”没区别;宁县国土局承认,占用基本农田种果树不妥。(11月28日 网易新闻)

    发展果业本是一件好事,可为什么老百姓却不买账呢?农民也是“经济人”,若种苹果合算,何劳强制?据农民看,一无技术指导二无见效收成三无应有补贴,苹果树是一茬一茬的种,民生被一次次的宰割。在此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究。

    一是当地政府强制种苹果的源动力何在?根据中国果业分布看,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陇东地区,有着果业发展的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如果政府真的求真务实,科学规划,科学指导,果业产业化应该是一条求富之路。而宁县的当地政府给大家上演的是一出年年种树年年死,种树只种公路边的赤裸裸的逐利行为。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基层政府为了特定的利益需求,利用或滥用公权力的强制性,追求“私利”的最大化。他们非但不是“利为民所谋”,甚至他们更悦于、习惯于将百姓利益当做唐僧肉,见机就啃上几口。

    二是政府和村民各执一词,孰真孰假?通过新闻可以知道,当地政府声称已连续发放三年的补贴,而村民则矢口否认,分文未得;当地政府声称是村民自愿签订栽种合同,而村民则称未见过合同。当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对话形成对立,试想在媒体大兵压境,官方不可能信口雌黄,村民更不会是白眼狼,也许深究一下,补偿金发放记录详实备具,栽种合同册册在封。这和笔者经过的一事极为相似,某地方政府在发放种粮补贴时以免受麻烦为由将村民的印章收集到了村干部家,后面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可见,由于村民对权利和监督认知粗浅或是敢怒不敢言的心态,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和在具体事务中以官代民的现象硬伤不少,连续发放三年的补偿金未到村民的口袋更是驳了监督机构的颜面。也许正因此,地方政府才能任凭长官意志拍脑袋决定,即使纷争四起,依旧能临危不惧,只说明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之间混乱的官民生态。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