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超人”背后是畸形的学术生态
河北新闻网
2011-12-07 15:16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近日,有网友发帖曝光河南大学副教授王浩斌的论文发表目录。网帖显示,王浩斌3年内共发表各类论文273篇。因论文高产,王浩斌被网友称为“学术超人”。(12月6日《南方日报》)

    在公众心中,学术研究原本是一项远离名利纷扰、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尚工作,而如今,随着一些剽窃、抄袭、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揭露,学术研究的公信力也一次次受损。此次“学术超人”事件,无疑给本已饱受诟病的学术研究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们可以粗略估算一下,3年发表273篇论文,平均每周发表近两篇,而期刊网数据显示,“学术超人”大多数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为0,被下载的次数也不多。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在“发表论文”还是在“制造论文”?这样的论文如何保证质量?对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又能发挥多少作用?“学术超人”事件虽是个案,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总数居世界第一。按常理而言,论文发表的数量与一个国家科技水平是成正比的。但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科研发展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论文发表的速度,科研领域也拿不出太多在世界范围分量重、影响大的成果。论文第一大国却不是科技发展强国,其间的反差值得人们深思。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超人”是畸形学术生态产出的怪胎。目前,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论文发表数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已经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直接挂钩,对一线科研人员来说,直接涉及职称晋升、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来说,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这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考核体系,是论文粗制滥造、催生网上论文“枪手”甚至论文剽窃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学术生态下,科研人员往往重数量轻质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题申报和论文写作中,无法静下心来搞研究,导致论文写作“注水”现象严重,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这不但玷污了崇高神圣的科学研究,更使国家和纳税人蒙受损失。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学术生态系统不健康,科技未来就会走向灭亡。”现行的论文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就相当于用手工作坊计件制的方法来统计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规律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严重抑制了学术创新,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尽快进行彻底的治理。这无疑需要有关部门拿出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来。   (徐娟)

 

             相关热读:副教授3年发论文273篇 3/4文章非学术论文
                    中国今年国际论文发表量排第五 10年总量居第二
                    我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二
                    导师举报学生折腾 论文抄袭窗纸一层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