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献忠:“为国让路”不能将“国民利益”被动化
河北新闻网
2011-12-21 20:40
责任编辑:霍骋远
【字号

本站搜索

 65岁老汉董德贵,选择了一个吉利的日子,又一次搬离了住了37年的老宅。财神庙山顶,丹江口市蔡湾村移民安置点,儿子董贤军的“乔迁喜宴”,正等待他的到来。53年,他2次移民,3次搬家。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从1958年开始,董德贵从山脚的丹江边搬到山腰,再从山腰搬到了山顶。“国家需要,我们只有服从。”老汉露出憨厚的笑容。(12月21日《武汉晚报》)

    “国家需要”,一个多么崇高、神圣和感人的词汇。尤其从一个憨厚老农的嘴里发出,就更令人感动。确实,从保证国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而言,“国家需要”就是至高无上的需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需要”之下,国民的个体需要、个体利益只能被白白牺牲。事实上,就是在国力弱小的1950年代,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时,国家也对搬迁户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尽管数额很低。但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国家需要”的背后,“国民利益”仍然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毫无疑问,国家是由国民构成的。国民对“国家需要”的让步,固然应该受到鼓励和表彰。,但是这种鼓励和表彰不应该将“国民利益”被动化。换言之,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任何一个国民,都应该拥有主张自身利益的权利。但是从新闻中,我们看不出,65岁的董德贵老汉在三次搬迁中为自己主张过什么利益,更不知道,他以及其他移民有没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发言权。所看到的,只是他无条件的服从政府安排。这到底是喜还是忧呢?站在政府管理的角度,可能是喜;站在国民素质的角度,就令人堪忧了。因为,顺民绝对算不上高素质的国民。要知道,国与国的竞争,其实就是国民与国民的竞争,有什么样的国民,就会有什么的竞争结果。

    “国家需要,我们只有服从。”这话当然不错。我想,一定会有很多的政府官员,也是非常喜欢这一句话的。但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不应该刻意凸显国民的服从意识。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家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有矛盾、有冲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国民的“公民意识”也正在逐渐苏醒。应该说,强大而浓厚的“公民意识”,才是强国之本,固国之道。

    就政府而言,不但应该主动认识到维护国民个体利益的必要性,更应该主动维护国民为主张自身利益而申辩、博弈的权利。因为,只有经过充分的利益博弈,才能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因此,在有关董德贵“国家需要,我们只有服从”这个模范典型的背后,媒体不妨触及一下移民们的其它诉求,让公众对事情的全貌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我想,这对于推动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一定会有所帮助。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