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晓哲:楼市“零成交”开发商能否“顺坡下驴”

    北京市住建委网站数据显示,截至1月27日,北京新建住宅成交仅为4319套,二手房2510套,总成交量创造了网签以来的最低值。同时,商品房住宅均价17560元/平方米,比2011年同期的22985元/平方米下调了23.6%。春节假期,北京出现了三年以来第一次完全“休眠”,春节七天出现了“零成交”。(1月29日北京晨报)

    三年来在北京首次出现春节期间楼市“零成交”,对于开发商而言不会是一个美妙的信号,但在我看来即使是这一“信号”有着强烈的“危险”预期,开发商们也未必会“尊重市场”而大幅度降低房价。一者,在大多数坚挺至今的开发商心中,总会天真的认为楼市调控政策的“不可持续性”。但上述开发商的设想有可能变成奢望和泡影,至少可以清醒明晰感觉到的是,本轮楼市调控政策几乎再没有“半途而废”的可能,从2010年底开始,调控政策持续处于“加码”状态,“不达目的不罢休”已不仅考验政策本身更检验中央有关方面决心及威信。开发商想依靠政策“救市”,希望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北京及多地楼市春节期间“零成交”后,并未见开发商出现大幅度降价举措,还与开发商对市场走势的误判有关。“刚需”因素至今被一些开发商津津乐道,但所谓的“刚需”同样是一个伪命题。什么是“刚需”?也就是说这个商品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须臾不可离,但房子如此,商品房却未必如此。广大的住房“刚需”群体,如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商品房住完全可以“租房”、“蜗居”、“蛋居”,完全可以考虑延缓三年五年再考虑住房问题,这当然就不是什么真正的“刚需”。如果像蔬菜、肉类一样,即使春节涨价、涨的离谱,公众也得用也得吃,那才叫“刚需”。一个春节期间就“趴窝”的商品房市场,能叫“刚需”吗?更何况,这部分未来的“刚需”群体即使不通过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随着政府公共租贷房、廉租房等公共性住房进入保障领域,这部分人更与“刚需”无缘,开发商们还如何自处?

    近几年来,真正“抬”起楼市的反而不是真正的“刚需者”,要么是富裕群体(手中握有三五套房子者),要么就是投机客。在政策加紧、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这类消费者早就“跑的远远的了”。那么,出现春节期间“零成交”实是必然,而今后最终出现楼市的持续低迷也将是必然。

    明智的开发商群体理应认识到这一点,也应理性地将“零成交”当成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信号,果断“顺坡下驴”采取降价甚至是“低价抛售”的手段也未必不可取。总之,尽早收回成本,实现资本良性循环,比“吊”在高房价和不理性的楼市这棵“树”上更理性、更能保全自身。而继续“挺”房价的开发商群体,其前景堪忧。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