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没人气源于讽刺艺术的萎缩

    1月29日多家媒体报道,1月28日,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表示,语言类节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场的推动。

    我还是想到了潘长江对小品的看法:“以前的‘婆婆’也少,现在所有晚会的导演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绝对不能因为这台晚会影响了我自己的前途,或者我想搞一个什么什么样的晚会,搞一个什么样的讽刺小品,你想想,你讽刺谁谁愿意啊?小品就跟相声似的,如果不是讽刺的内容,你觉得有意思吗?”可谓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什么是“小品”?也就是“小的艺术品”。而作为一种快捷的语言和表演艺术,因为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征服观众,就应该在讽刺和批评方面,做好做足文章,毕竟,只有有了充分的讽刺和批评,小品才能深入群众心中,完成艺术品应该完成和担当的“激浊扬清、升华精神,开启心智”的重要文化职能。任何来源于生活的讽刺和艺术,都首先是一种“真”,是一种大胆,是一种实事求是,更是在“给社会看病”,成为群众的精神知音。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借助小品,完成自己参与社会发展、公平发展的坚定信仰。

    在百度词条中,小品除了具备“短小精悍,情节简单”、“ 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贴近生活,角度新颖”等特点外,更有“针砭时弊,内含哲理”的要求:“透过表面现象,讽刺一些不合理的事物,揭示一定的哲理,寓教于乐”。

    留心那些让群众记得住的经典小品,宋丹丹的《相亲》,讽刺了改革开放中的懒汉;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了酒店造假,《如此包装》讽刺了疯狂包装。赵本山、宋丹丹、牛群的《策划》借“公鸡下蛋”讽刺虚假医药广告、演艺界炒作之风等。“这个世界太疯狂,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拐了,拐了”,还成了社会流行语。那时候的小品演员,比如赵本山和赵丽蓉,根本就不是大碗,因为他们的小品幽默可笑、针砭时弊,观众就是很喜欢。讽刺小品成就了一批小品演员,也让小品这个“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成为了一种崭新剧种。

    可这些年的小品,出于各种原因,小品几乎成了插科打诨、相互损人、装疯卖傻、卖弄自我的代名词,或者是炫耀个人技能,比如小沈阳;或者是冒傻气,等。央视小品大赛中,“讽刺小品”总是缺席。因为没有了讽刺和批评,就算是外在形式再炫目,观众也就会觉得很乏味,躲躲闪闪,觉得“不过瘾”、“缺点什么”。进而离开和淘汰小品,也就很正常了。

    真要让小品得到开拓性发展,不妨松开绑在小品身上的绳索,让它像初始状态一样,敢爱敢恨,敢说敢批,自由发展,让讽刺和批评成为小品的灵魂,让小品说出群众的心里话。少一些“权力审美”,多一些“观众和草根审美”,小品肯定能得到再度狂爱。(梅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