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你在替谁说话?

    财政部财研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最新一期《中国经济周刊》上纵谈“三公”经费,他说: “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更加合理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关于配车的范围,他说不能以级别为标准的,比如县长是处级干部,原则上不能配车,但是也不能让县长骑着自行车到处去开会、检查和应急。(见2月7日人民网)

    两年多前,记者采访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时,逯军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把人雷得外焦里嫩,“替谁说话”一时也成为网络热词。同样,对“‘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的结论,公众也同样也拷问刘副所长:你在“替谁说话”?

    站在公众的角度,毫无疑问,“三公”经费当然是越少越好。天上不会掉钱下来,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是从纳税人嘴中抠出来的,公众当然希望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三公消费”越少越好。然而,时下的“三公消费”正好背离公众这种的意愿,因此民怨极大,这从每一起“三公消费”典型事件引起的舆情反弹足以窥见;站在“三公消费”受益者的角度,“三公经费”当然是越多越好,自己吃喝玩乐用不完,还可以惠及情人、家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其惬意!至此,刘副所长替谁说话已相当明显。

    政府要运转,“三公经费”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多少为合适,有一个度的问题。至于何为度,我不想过空论,只想举两个例子说明:一是港府去年公布政府公务开支,4年来,曾荫权外访活动共40次,开支总金额为98万港元。其中被外界津津乐道的一个佳话是:2008年1月4日赴广州拜会广东省新任省委书记汪洋时,仅花费420元!另一个例子是,媒体曾曝光,广州海事法院出国考察,人均花费8万、江西新余团11人花费人民币35万元,浙江温州团23人花费人民币65万元……相形之下,谁合度、谁不合度,昭然若揭。

    若按照“县长不能骑自行车去开会、检查、应急”的逻辑,曾荫权到广州才花420元钱则完全是“不可理喻”、“不能接受”,甚至“大逆不道”。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三公经费”不是太少,而是太高,高居世界前列,高到民怨沸腾,高到民生凋敝的田地。在“三公消费”居高不下、几近失控的语境下,提“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不是哗众取宠,便是居心不良。

    其实,政府也知道,目前中国的“三公消费”并不合理,需要大力整治、严加控制,中央政府的态度也十分明确,并不断出台办法,但效果并不如人意。治理“三公消费”,难在何在?难就难在“三公消费”已相沿成习,成为官员的一种潜在的福利,任何触到既得利益的改革,都不可避免遭到抵御,而使得中央的努力化为乌有。他们甚至还有利益代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的论调,就有代言之嫌。(练洪洋)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