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为什么一来中国就“学坏”了

    几乎每个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在中国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冒险游戏。日前央视的3·15晚会,便曝光了家乐福和麦当劳这两个知名的国际品牌。

    被曝光的事情并不新鲜,在麦当劳北京三里屯店的厨房里,掉落地上的牛肉饼,被店员不做任何卫生处理地捡起继续加工成汉堡;同时,过期的鸡翅和水果派等,也在更换包装和制作日期后继续出售。与此类似,郑州家乐福超市的被曝光,则源于把过期的鸡胗重新包装销售,以及用价格低廉的白条鸡、三黄鸡替代价格更高的柴鸡销售。

    也许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今年的央视3·15晚会有些不够劲爆,因为所曝光的家乐福和麦当劳的问题,早已是多年顽固不化的老问题,而就是这些本属于基本食品卫生安全要求却屡犯屡错的老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正如家乐福和麦当劳被曝光后,很多网友感慨,麦当劳这样的国际快餐企业,甚至对鸡翅的保温时间都规定到了15分钟。家乐福在曝光后的回应中说:“对食品质量和食品销售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并且要求各级员工严格遵守,同时有严格的流程监控措施,绝对不允许违规操作。”但如此完善严格的质量和销售管控,却在中国屡屡失灵。这充分说明,如果缺乏完善的日常监管和约束机制,再好的企业和管理制度,都会被利益的驱动冲破,不管它是本土品牌还是洋品牌。

    在家乐福的法国本部,超市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因为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就会遭受关门停业的严厉惩罚。同样在麦当劳起步的美国,如果因为食品卫生安全不达标,遭到卫生部门检查和消费者的诉讼,整个品牌的声誉和经济利益都会遭到严重的损失,甚至有一蹶不振的风险。也正是有了如此严厉的监管,麦当劳和家乐福不仅不敢侵犯消费者权益,而且争相制定了完善到苛刻的内部管理制度,来杜绝侵权、违法事件的发生。

    就像不经修剪的树苗无法长成直立的大树一样,即便企业再有内部管控和社会责任,没有来自社会和监管部门的外部约束,它依然会在功利性的利润土壤中,疯长出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枝叶。

    其实,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今后,只要相关部门能够改变运动式、集中式治理的既有思维,将执法和监管工作贯穿到每一个工作日中,国际品牌在中国“南橘北枳”的现象,才不会年年重演。(崔滨)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