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男生危机”当卖点是教育的悲哀

    □木须虫

    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此事引发争议,有声音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也有人对改革的尝试给予肯定。(4月4日《新京报》)

    必须看到男生缺乏“阳刚之气”,除了社会的整体氛围之外,学校对学生性别意识的教育与引导不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把男生当男生来培养,也该是每个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每个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探索和完善方法与机制,及时补上性别教育的缺失。

    抛开男子中学是否有益于矫正“伪娘”不谈,用性别隔离的方式,首先就有替代其他学校履行性别教育义务的嫌疑。换言之,是不是有了所谓的“男子中学”,其他学校就无需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了呢?何况,对“伪娘”的“治疗”其实远不如“预防”。显然,化解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远不是一所男子中学可以承载的,这个责任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既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营造男生成长的整体氛围。

    “男生危机”的普遍性决定了解决途径的普遍性,必须遵循男生成长的普遍规律,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缺失,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男子中学,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解决的方案之一。况且,有别于正常的教育与生活的环境,对于培养阳刚男生本就值得拷问。比如,缺失了异性的环境,对男生阳刚性格的培养是不是有所影响呢?

    事实上,看看男子中学对“阳刚之气”的培养课程和方法,无论是人格养成方面,基于男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优势,意志力、计划性、耐挫力等方面的劣势,调整和优化办学思路,还是添加男子拳术、中国象棋、男子电声乐团等充满“男人味”的课程,培养男生竞争、担当、顽强、合作等特质,几乎是每所中学都可以也应该做到的。

    可以为之而不为,或者说不愿意为,其实才是“男生危机”形成的根源所在。

    对于多数学校来说,相比于升学率,培养男生的“男人味”并不是主要矛盾,而且“伪娘”似乎并不妨碍学校的任何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伪娘”也是教育理念偏差的恶果。当“男生危机”成为社会普遍问题,不从教育普适的层面加以解决,而从特殊的角度放弃本身的义务,拿“男生危机”当卖点,把责任让渡给学生和家庭,由学生和家长选择是否去“男子中学”,本身也不靠谱。更何况,拿培养男生的阳刚特质作噱头赢得生源,也是教育的悲哀。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