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宝:“国旗下的讨伐”,学生愤怒何时休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04月11日《扬子晚报》)

    在“90后”大学生钟道然的书《我不原谅》影响下,学生江成博结合自己的受教育体验,在国旗下讲话偷偷换稿,并对现行的教育制度有了较为直观的表达,说是抨击也罢,但言语当中对读书、教育充满的质疑、愤怒之声注定让每一个教育者不能释怀。对于这种现象,我想全社会需要理性的审视,而不是单单的埋怨、漫骂教育者。

    相比较上次湖南湘机中学的“集体烧书”情绪宣泄,此次国旗下的“讨伐”之声更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一个高中生如此愤怒呢?高考。无疑,对于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学生而言,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可如今“高考改变命运”的理念让学生承担了太多,这种承担已渐渐超过了孩子的承受限度,以致于学生厌学,父子、师生关系紧张,学校生活变得枯燥乏味可陈等,江成博慷慨陈词中迷茫的生活理想就是最好的注脚。

    然而,当我们对高考制度进行审视和鞭斥时,也不能囿于高考制度本身,而应要寻根究源探究这种教育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基于现实,笔者以为应归结于两方面:一是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匀。在优质资源稀缺的背景下,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尽力让孩子上名校,对名校过高的心理预期,以致于让孩子过早的陷入了应试教育中。与此同时,在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之下,学校的名声和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升学率密不可分,依靠高升学率成了维护学校盛名、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重要途径,有意之中学校和教师就成了加重学生负担的执行者、主力军。

    二是全社会对高学历的崇拜症。目前,在部分就业单位在用人时"非高学历不招",在待人上"非高学历不优",在总结汇报中"非高学历不讲",高的社会就业门槛,对那些低学历的人而言是一种深深的刺痛,从而进一步刺激了社会对高学历的崇拜,如此循环下去家长、孩子的升学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我们承认,单靠学生一两次激情焚书或慷慨陈词,改变这样的现状很难,学生的愤怒之火依旧很难从根本上熄灭。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江成博此次的“国旗下讨伐”对全社会是一个警醒,我们期盼家长和学校能以此为契机改变教育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从书山和题海中走出来,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从而释放学生的情绪,排解心中的不满,尽力从高考之中、之外找到属于自己青春时期的美好。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