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需远离“完美表象”

    □王 聃

    报刊亭拆除的旋风集结在郑州的上空,刚于数月前完成改造,郑州当地的报刊亭又迎来一次新的清理行动。据4月23日的央视《新闻1+1》栏目报道:郑州市区421个报刊亭将很快被拆除。郑州市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清理报刊亭的目的是退路进店,还路于民。可早从2008年开始,报刊亭治理就一直是该市为提升城市形象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的一部分,到去年年底,郑州市政府完成了该市绝大部分报刊亭升级改造的安排,这些新的报刊亭均为统一设计。

    在“世界读书日”播出这样一则新闻催人黯然。倘若说下水道彰显着一座城市的良心,那么报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诗班,读报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倡导与传播,清理报刊亭就是对城市文明的无声抹去——— 郑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何以至此?更大的疑问或许还在于:既然刚改造不久,为何又匆忙加以清理,这种太过于急切与不合常理的举动,是否既忽略了行政的沉没成本,也没有去真正考虑那些遭遇实际损失的报刊亭经营户?

    那些“统一清理”的决策是否有着足够的善意,至此已经经不起推敲,不过,较之于公共治理者,“先改造再拆除”无疑是最优化的,因为它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政府治理的短期目标,收获了全部的行政预期:数年前到去年年底,郑州报刊亭之所以要改造,服从的是“提升城市形象”的政绩目标,而近期又之所以要拆除,指向的仍然是城市治理的便利——— 在看似矛盾的决策中,隐含的其实是相同的“政府经济人”本质,勿论其他,一切只以行政目的的达成为最终目标。

    显而言之,“先改造再拆除”是一种只追求“表象完美”的治理思维。这种治理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以权力审慎使用、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行政边界和目标,只从政府单一收益的向度来考量。最终,治理虽然有了短期完美的结果,但治理决策往往不具有延续性,也无法衍生深度的治理效力。而城市管理者习惯于“表象完美”的治理思维,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当下政绩考核体系的短板与追责终身制的空白。在郑州报刊亭的改造与拆除之间,不管这种“折腾”是否具有社会认可度,不同的管理者和职能部门也都顺利完成了政绩目标,至于以后的遗留问题,因为缺失更长期的追责制,都与他们无关了。

    所以,郑州报刊亭清理行动的真问题在于:它只是一种治理幻觉。城市治理者应怎样对待“即便是占道”的报刊亭,无论如何,清理与将它们赶进超市、商场都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它会迅疾附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相反,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迫近,公众的阅读需求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城市管理者更应该帮扶已经显出经营颓势的报刊亭。譬如,降低报刊亭的租用费用,将报刊亭置于人流量更大的街道,对经营者不再额外征收税费。倘若说报刊亭的消失最终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城市管理者,至少要为类似的文化坐标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这是文化责任,而不是无厘头式的“改造—清理”。

    公共治理必须要有远离“完美表象”的自觉。可以肯定的是,沉迷于“完美表象”治理路径依赖中的,绝非郑州市相关职能部门一家,其折腾之花样,也绝非对报刊亭随意的上下其手。一个理性的公共部门应该力避“完美表象式治理”的诱惑,其纠偏办法,就是奉公共利益最大化为行政目标。从这个意义来说,郑州报刊亭拆除行动有必要暂缓,并加以重新思量。毕竟,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拆除而清理,而政府管理者,理当做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