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事”岂能没“布衣”

    9位候选“布衣参事”精彩作答,36位评委现场打分。5月6日,武汉市的“布衣参事”选聘进入面试环节,现场表现突出的6人得以进入下一个考察环节。最终,他们中将产生3位全国首批“布衣参事”,并接受武汉市长颁发的聘书。

    据考证,“参事”一词最早源于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有“备天数以参事,治谨于道之意也”一句,其中的“参事”即谓“参与国事、政事”之意。参事参与国事、政事的目的,就是要向领导直接谏言。武汉开全国之先河,选聘“布衣参事”做政府的“智囊”和“高参”,无疑是要广开言路、广纳民智,让政府决策更接“地气”,这种做法值得倡导和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参事的准入门槛较高。或是政界高层,或是学界翘楚,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社会公认度高,似乎从来都缺少“布衣”。比如此前,要成为武汉市政府参事,须是正局、博导级别,该市目前拥有的37名政府参事,均是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这种高端化的参事制度,一方面,使得“参事”这个角色颇具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使得政府参事结构单一,建议专业、理论水平虽高,但有些不接地气。所参之事有太多对宏观“大事”的把握,却缺乏对民生“小事”的关注。选聘“布衣参事”,便能拾遗补缺。正所谓“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通过普通市民参事,可以更多、更直接、更鲜活地了解民情民意,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决策水平。

    当然,要使“布衣参事”真正达到让政府决策更接地气的初衷,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从政府角度说,一要确保选聘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二要鼓励“布衣参事”站在百姓角度讲真话。三要听得进逆耳忠言,确保“布衣参事”的建议不是“耳旁风”。此外,还应当让“布衣参事”制度化、常态化,人数不妨再多一点。

    从“布衣参事”本身来说,更要树立做参事不是做一个特殊公民的观念,而是一种责任,一种来自民间智力的责任和良心。要时时“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深入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真实情况,并勇于利用向领导直接谏言的便利,说出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社情民意,敢提不同意见。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给新聘任的8位国务院参事颁发聘书时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城市亦然。(何勇海)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