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明:扮“花木兰”赴招聘会,行为还是艺术?

    昨天,古装打扮的“花木兰”出现在郑州市一家招聘市场,她举的牌子上写着“木兰穿越现代,本欲卸甲归田,无奈工作难寻”。英姿飒爽的“花木兰”在招聘会现场遭到数家用工单位的拒绝,愤怒之下,她以笔代刀将一家公司的招聘要求改成了“男女不限”。(2012年5月14日《郑州晚报》 )

    纵然是因部分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但是用这种“女扮男装”行为艺术过分演绎难免会造成更大的误会。而“以笔代刀、改变用人招聘要求”等方式即便是放在现行法治社会中也显得不合时宜。既然要消除歧视,更应该表明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优势,而不仅要用这些另类的方式博得别人的注意。

    纵然是因部分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但用这种“女扮男装”行为艺术过分演绎难免会造成更大的误会。而“以笔代刀、改变用人招聘要求”的偏激方式,出自大学生之手也显得不合时宜,既然要消除就业歧视,就更应该展示自身实力,而不是用这些另类的方式博得别人的注意。

    与“女扮男装、消除歧视”的行为艺术相比较,我倒认为,目前我国就业形势虽然面临着男女歧视的因素,但是并没有妨碍更多的优秀女性通过能力来获得自身发展。从复旦大学发布该校2009年《就业白皮书》来看,就业学生中,呈现出女生比男生更吃香,去银行业和当公务员的毕业生明显增加,研究生倾向到事业单位就业的特点。尽管这一数据略距离现在有一定年头,但是总体来说,“女性歧视”在就业岗位中的比重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就目前的就业环境来看,传统文科类就业压力不算很大,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女生就业形式的好转。当然,社会的分工一直伴随着性别差异而发展。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用人单位更需要一些男生,除了生理差距的因素外,这些行业更需要吃苦耐劳等条件,所以某些高劳动强度的行业不存在所谓的性别歧视问题。

    从报道也可以看出,一些用人单位表示“自己是销售公司,出差的工作并不适合女性求职者”,但是面对着这些解释,该女生还是“将‘限男性’三字刷刷划上几笔,又在上边添上‘男女不限’”。我们这里说倒不是认为该女子是一位蛮横无理之人,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学子采取这些另类表现手法呼吁社会关注女性就业。

    “谁说女子不如男”式的花木兰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们前进。但,既然扮演成花木兰,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应该消极反抗。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就业形势都十分严峻,并不单单呈现出性别歧视,找不到工作也不应该把一切责任推就到就业岗位中。

    但比之设法消除性别歧视,大学生们不如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以增加和招聘者谈判时的筹码。任何事情总是有其底线,忽视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盲目加以指责,甚至采取有些“暴力”的方式,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够换取社会中一些支持的呼声,反而会影响大学生的自身形象。

    适当表演一些行为艺术无可厚非,关键在于,艺术之外更需注重行为,践踏法律及道德底线的行为都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所以我更希望求职者面对性别歧视,更应该理性应对,拿起法律武器,而不能“以笔代刀、反客为主”。

    最后我要说的是,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该在招聘岗位中注明不招女生的理解,同时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那些“恶意不招、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当然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正确管理,只有创造出一个好的招聘环境,类似的行为艺术才会不管自消。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