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骝山:“1000万变1元”的金融戏法很可怕

    辛苦攒的钱放在哪里最安全?很多人会选择银行,然而沈阳储户赵文女士在中国银行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大街支行存入的1000万元却在存入后一个月内就被别人转走,仅剩一元。而将钱转走的人,竟是兴隆大街支行行长李军。(5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在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存在银行里的巨额款项竟被人利用职权随意转账,倒来倒去,用于投资房地产、还高利贷等。这不只反映出金融系统内各项安全制度及执行上的混乱,更危及国家金融制度的基本公信力。

    可怕的是,“1000万变1元”的金融戏法是在暗里操作、“神不知鬼不觉”完成的,储户的存折本上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只是被告知只能取出1元。一旦类似漏洞被知悉银行底细的“硕鼠”们如法炮制、群体性加以利用,则损失之巨大,恐怕给国家造成的巨亏,哭都来不及。这,不能不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从本则案例可以看出,支行相关的规章、程序不可谓不严格,身份证、密码、填汇款单、本人签字,外加经办柜员、复核员、授权员3名银行工作人员的流水签章,但在权力的笼罩之下,违规操作如入无人之境般轻松自如:汇款凭证和签名由别人代填;银行工作人员由李军“授意”配合,谁愿违抗?至于密码,从做案经过来看,无非需提前办好汇款业务,只需诱导储户输入下密码,就“请君入瓮”了——多么漏洞百出而又“天衣无缝”的工作流程啊!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储户报案时,分行纪委负责人竟以“不分管”为由,让他们“私了”,之后行长又被银行“强制休假”,从而造成李军一时间失踪、银行“坚持走司法程序,厘清银行与储户责任”拒付1000万元的尴尬局面。至此,储户恐怕只能欲哭无泪了,因为这种“个人告单位”的情形,是否会获得法律支持,还需要经过漫漫等待。

    近些年来,为破解信贷额度紧张、存贷比高企、存款增长乏力等金融“瓶颈”,不少银行出台了“揽储”激励机制,正是在这一语境下,背负过大存款考核压力的金融员工纷纷铤而走险,违规外放资金渔利自肥,从而导致上述违规、违法案件的出现。一方被许以的“厚诺”打动,吞吃高额“介绍费”,另一方则暗度陈仓,乱挪乱用储户存款,金融存兑机制中的乱像到了需要出重整治的时候了。

    潜藏的、尚未被发现的类似“1000万变1元”的金融戏法还有多少?储户的利益还能不能获得以国家金融机构的“底线保证”?这类问题不容回避,这里“定时炸弹”必须及早排除。因为,任由这类令人惊恐的案例接二连三发生,就意味着百姓连存款都没了安全感,就意味着国家信用的彻底崩塌。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