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穷得只剩证书”,现代版孔乙己

 
    广东肇庆一名五旬教师17年间倾尽家财,购买“共和国之星”等各种证书200多个。家人称他现在穷得只剩下奖状了,并呼吁有关部门查处骗人评奖。(《广州日报》5月17日)
 
    尽管物质主义日渐所向披靡,但究竟什么是穷,什么是富,不同人之间仍然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例如,同为有钱人,有的喜欢购置房产,有的热衷玩收藏,而有的人则更愿意把财富用于丰富人生经验和精神享受。对于一个人而言,究竟什么东西最有价值,骨子里其实仍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尺。
 
    事实上,究竟是购置房产更高明,还是提升个人价值来得更明智,本身其实并无太多的可比性。既然价值判断只和每个人的价值观有关,在一些人眼里一文不名的东西,却极有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异常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穷得只剩下证书”,的确显得颇为寒碜,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之所以舍得在17年间倾尽家财,换来这200多个证书,显然也有其价值判断。这就好比很多玩收藏的人,外行往往也看不明白,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收藏者就没眼光。
 
    不过,尽管面对“证书控”,作为外行,似乎也不宜过于指手划脚。但证书何以有了如此魅力,竟然可以让一个人如此为之神魂颠倒,甚至倾尽家财只为换回200本证书,即便未必所有的付出都一定要换来回报,但证书的价值与意义究竟何在?又能提供怎样的精神支撑?自然不免惹人好奇。
 
    不妨听听当事人的说法,对于“为何如此热衷获奖”,当事人回应称,“自己在诗歌方面的研究比较深,想干一些事情,想同一般人不同”,看来,证书更多被视作认同与荣誉,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不过,对于“难道看不出来有些奖是忽悠人”的发问,当事人的回答则是,“这是很多人对文化产业市场化不了解。获奖、出书肯定是需要一些工本费、订书费的。”不难看出,当事人的心中其实并非没有一笔账,至少在他的算盘中,倾尽家财换来的那些证书,仍然是笔划算的买卖。只不过,一位有着诗歌理想与情结的人,为何会向奖状和证书寻求身份的认同,恐怕才更值得反思。按说,人本该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只要是金子,也无需贴上标签才能发光,而反观现实社会,又何尝不是处处在“以证取人”呢?无论是招聘求职,抑或职称评定,甚至奖金提拔,证书的含金量显然不容低估,如此背景之下,投资证书也就未尝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即便有投资失利的个案,也并不能否认证书的含金量,毕竟,投资有风险,炒房炒股尚且如此,当然不必非要“证书”市场保赚不赔。
 
    当然,证书竟然令人倾家荡产,固然也暴露出畸形的证书市场化,但即便“证书买卖”与“评奖市场”本身是个根本不该存在的乱象,但市场不会仅仅被卖家创造出来,也必定离不了好这口的需求方,从投资证书中获得好处的,恐怕同样大有人在,否则的话,没法解释“骗人评奖”仍然能市场火爆。
 
    基于上述视点,“穷得只剩下证书”固然显得有些极端。但正如孔乙己不只是个人的悲剧,同样是社会畸态的写照,“穷得只剩下证书”显然也不只是个人宿命,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生态,无疑更需反思。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